第31章 正確決策是企業生存的命根子(5)(3 / 3)

“雖然海運業的利潤微薄,但國家仍非常需要海運,將來仍有賺錢的希望。”這是岩崎彌太郎當時的想法。所以,他決定,即使是財務虧損,即使是在垂死的邊緣,還是要咬緊牙關支撐著,傾盡全力衝刺,對於每個競爭的細節絕不懈怠。

三菱還是在絕處逢生了。就在岩崎彌太郎用盡精力、財力快要崩潰之際,沒想到好運也接踵而至——日本政府宣布人侵台灣,指定郵便蒸汽船公司(屬三井係列公司)做軍事輸送工作。但是,該公司因為和三菱的競爭遭受重創,無法負擔重任。三井在不得已之餘,隻能聯合政府轉向三菱要求協助,雖然這對於肩負巨大壓力的三菱來說更是困難重重,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了這項委托。因為三菱認為,這可能就是一個反敗為勝的契機。

奇跡真的發生了,戰事不到5個月就結束了,此舉對三菱的影響很大。1874年三菱被指定為官方保護公司,政府無條件地提供12艘輪船,並把郵便蒸汽船公司的18艘輪船給三菱,並且每年提供25萬日元的航運補助金。就這樣,三菱在海運業界奠定了屹立不動的地位。到了1877年年末,三菱已擁有61艘輪船,占輪船總數的75%以上,成為一個海上王國。基於這樣的場麵,三井係列公司的益田孝對三菱恨之人骨,不甘心落敗的三井放出口風,揚言要擊垮三菱。

三井之所以這麼大言不慚,是因為三井的領導人益田逮住了這樣一個機會:他說服了長州的井上薰策反大限,和反三菱的強硬派農商務部長晶川彌次郎共同設立“共同運輸公司”。這家公司的成立,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所以三井對於三菱才會虎視眈眈。

而1881年日本發生政變,三菱的保護者大喂重信離開內閣。岩崎彌太郎又因為大久保利通被暗殺而失去了和政府聯係的管道。這樣,三菱不得不麵臨和三井正麵衝突、孤立無援的戰鬥。

這次的商戰足可以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兩者互不相讓,共同運輸公司從英國訂購新式的輪船,加人三菱的航線內彼此爭鬥,並且雙方均在同一港口、同一時刻駛向同一目的地。後來演變為速度的競爭,甚至出現過輪船相撞事件。

由此,運費競爭也跟著愈演愈烈,加上此時官方宣布通貨緊縮政策,於是物價下跌,經濟活動停滯。在此情況下,三並和三菱的爭鬥,使三菱蒙受極大的損失,巨大的赤字累積使他們不得不封閉香港和環球航線,也逼得三菱彙兌交易所倒閉。岩崎彌太郎也因負荷不了壓力而病倒。

盡管如此,岩崎彌太郎不畏艱難,拚命支撐。由於長期爭鬥,同樣,共同運輸公司也麵臨困難,加上他們內部不和,於是共同運輸公司的股票就一直下跌,跌到隻剩下麵值2/3的價值。股東們發覺後都心慌了,紛紛拋出股票。而病床上的岩崎彌太郎聞訊後秘令收買共同運輸公司的股票,直到岩崎彌太郎買到共同運輸公司的股票過半數時,共同運輸公司竟然沒有察覺。這為此後三菱的反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岩崎彌太郎死後,岩崎彌之助繼承了他的旨意,繼續戰鬥,不放鬆每一個細節。他剛一上陣就將5角5分的運費,再降至2角5分並附贈禮物,使共同運輸公司看得目瞪口呆而無計可施。

同時,為了一決勝負,岩崎彌之助一邊湊齊資金,準備還政府的補助金,同時散布消息:公司準備集體燒船,以要挾政府。

此時正值日本要發動戰爭,政府是絕對不允許燒船的,這時,有人提議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並,三菱沒有意見,但三井運輸公司的董事會則提出抗議,尤以益田最為強烈。後來在股東大會的投票上,益田敗北,合並成定局,三菱公司也終於絕處逢生,改變了一度搖搖欲墜的局麵。

案例啟示

俗話說:“狗急跳牆,人急生智。”三菱公司之所以能夠反敗為勝,就在於它被逼得無路可走時,便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最後終於扭轉了敗局,絕處逢生。

高科技、高速度、全球競爭,造就了現代企業迷宮式的外部環境。有人說,在這個迷宮裏,戰略已經失去了意義。其實,並不是戰略失去了意義,而是“死”戰略失去了意義。今天,隻有采取適應變化的戰略,通過在目標與環境、實力之間進行匹配,根據變化及時調整企業戰略,才能夠幫助企業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