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開店就開便利店(1 / 3)

第一節 店鋪的類型定位

看過7-11的發展成長史後,你已對便利店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是不是已經產生了一種創業的衝動:我何不也開家便利店?

事實上,現在開店正當其時,雖然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以至我國的港澳台地區,便利店已成為零售業的一種主要業態,其競爭已到達了白熱化階段,但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便利店發展仍屬起步階段。對於資金偏小、經驗不足的經營者來說,加盟或者獨營便利店,大有可為。

……

為什麼要開店?為什麼要便利店?在進行問題思考時,首先應對零售業本身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國有句古話:“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做任何事情時,隻有在事前做好準備,才能在日後做好。開便利店也是如此,店鋪定位、市場分析等一樣都不能少。

零售業是我國第三產業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近年來,社會整體消費的增長對拉動內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零售業態是指零售企業為滿足不同消費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經營形態。據彭硯蘋分析,我國目前出現的零售業態主要種類有:大型百貨商場、中型超市、倉儲式超市、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和購物中心。大商場的經營麵積一般在1萬平方米以上,地處繁華地段。目前大商場發展在我國已經出現了疲軟。專賣店中的家電大賣場發展很快,各種類型超市也成為新型業態的代表得到了快速發展。要想有一個好的開端,你在開店時就必須選擇適當的定位,選擇好的經營業態,配合正確的經營理念及強有力的商品結構,必使該店營業額達到預期的設想。

(1)超級市場。又稱標準超市,是五種商店中發展最快的。一般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根據上海市地方標準——《商業零售業態規範》的要求,超市的麵積不得小於500平方米),主要銷售食品,食品占它銷售額的80%以上。有代表性的是歐洲的AHOLD和美國的SAFEWAY,荷蘭的Hypermarkets連鎖公司也屬於這類商店,它主要是在歐洲經營,在美國和亞洲也有業務。國內最有代表性的有聯華超市和華聯超市。

(2)大型綜合超市。這種超市麵積要大得多,營業麵積至少5000平方米,最高可以達到25000平方米。在這種商店中,銷售品種非常多,過去約5萬種左右,現在上升到15萬種。在這種商店中,非食品銷售的比例正在下降,食品銷售的比例由過去的40%左右上升到現在的60%左右。一般大型超市的平均銷售額可達5億元,法國有些特別大的大型超市營業額能夠達到20億法郎。全世界著名的連鎖大型超市有法國的家樂福公司,這家公司在法國發家,也在歐洲、拉美和亞洲的多個國家開展業務。

大型超市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從銷售方式來講,它是自選開價的銷售,營業人員比較少。二是它所有的商品集中在一個建築物中,不管是食品還是非食品都在一起銷售。一般對於食品而言,商店銷售以下三類品牌:以餅幹為例,第一種是賣知名品牌,比如說雀巢、達能;第二種是商店自有的品牌,比如家樂福超市出售家樂福品牌餅幹;第三種是平價品牌,這種品牌價格非常低,但是品牌知名度非常差。采取這樣的食品結構對於零售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據各地居民對商品要求的不同,調整商品結構,家樂福公司在法國、巴西、亞洲所銷售的產品結構就不太一樣。

(3)平價折扣店。這類店銷售食品,占地比較少,一般是600平方米,銷售的商品約有2500種。這種類型的商店產生於歐洲最近的經濟危機(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初),起源於德國。現在歐洲主要的業者都是來自德國兩家公司ALDI和LIDL。這種類型的店在國內目前還未出現。

(4)便利店。便利店在全世界非常多,這種商店的占地麵積很小,小到100平方米——500平方米,顧客隻是去購買一頓飯需要的商品,很少買一周所需要的商品。便利店在日本非常發達。

(5)大型倉儲商店。這種商店的顧客主要是一些專業人士或者是一些公司,或者是一些餐廳。到這種商店購物須持有會員卡。顧客以購買食品為主。這種商店有德國的METRO公司、MAKRO公司,美國的PRICE或COSTCO公司。

大型倉儲式超市的優勢來自八個方麵。一是將倉庫和商店合二為一,不設倉庫,節約了倉庫的空間可以放更多的商品;二是營業麵積在所有業態中是最大的,一般是幾千平方米,甚至到2萬平方米;三是地處郊區,地價便宜,但是交通條件好,出入方便;四是裝修簡單,房價便宜,因為大型超市是以低價取勝的,而非優美的購物環境;五是采用現金交易,拒絕賒銷,當然對進貨商也采用現金交易,不過,作為交換,進貨商的商品必須自運自送,即有名的C&C(CASH&CARRY)機製;六是吞吐量大,國際聯網,大的進貨量可以獲得極低的進價;七是把工廠的回扣全部用於降低商品零售價,讓利給消費者;八是員工人數少,工資費用大大節省,一般為標準超市的一半左右。

五種零售商店中有四種主要麵對一般個人銷售者,另外一種針對專業的公司消費者。商業中發展最好的一般是超級市場。但法國和德國是例外,法國大型超市的市場份額超過了一般的超級市場,德國的Cash&carry商店發展非常好,市場份額達到22%。在意大利,現代零售業發展比較落後,每1000個居民所占麵積是150平方米,街區便利商店的市場份額達44%。在美國,超級市場所占的份額超過了50%。在日本占統治地位的是街區的便利店。

目前來看,我國發展的最為成熟的是標準超市,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現在我國大型超市公司都不再局限於一種經營業態,在一種業態經營穩定發展以後,紛紛開展多種業態同步推進的經營策略。

第二節 便利店的優勢所在

便利店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出現的時間和發展的背景並不完全相同。但從總體上來看,便利店是超級市場發展到相對較為成熟的階段後,從超級市場中分化出來的一種零售業態。一方麵,超級市場的發展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障礙,即購物的不便利性;另一方麵,超市的發展為便利店提供了先進的銷售方式和經營管理技術。

從7-11來看,便利店以提供多元的生活服務為主,通常擁有對外服務的傳真機和複印機、彩擴服務、代繳生活中的多項費用。與此同時,一般的連鎖便利店都會銷售IP卡、包裝食品和日常的生活用品。幾乎所有的連鎖便利店都有現場製作快餐設備,有的甚至專門辟出場地,方便顧客就餐。雖然個別傳統的零售店也會提供公共電話,代客送鮮奶、煤氣等服務,但其服務不是很成熟,內容也不是很廣。

傳統的零售店規模小,經營商品少,投資少起點低,經營麵積不大,多為家庭式經營,鮮有分店。一般個體的便利店經營麵積通常要求在50平方米以上,經營品種多在一兩千種左右(當然,標準的7-11已遠遠超過此數)。如果能夠形成連鎖經營,統一管理,統一識別標誌的連鎖便利店,能造成規模效應。

再看連鎖便利店與超市的差別,超市商品種類繁多,價格略低,適合於次數少數量多的家庭式采購。而連鎖便利店銷售的商品集中於日常用品,定位在每頓,種類豐富但每種商品的品牌較少,足以讓人們買到基本所需的東西。連鎖便利店24小時無休服務,更為經常加夜班的城市居民提供隨時獲得服務的方便。而超市每天營業時間隻有12小時左右。這些地方來看,便利店十分適合於個體投資者,不論是在居民區還是在學校周邊,不論是在商業繁華地帶還是在辦公區,都有生存的空間。

第三節 在我國開便利店的環境

除港澳台地區外,我國大陸發展便利店最早的還是起源於香港7-11揮師深圳。而從自有品牌來看,上海是我國便利店發展最早、競爭最慘烈的地區。早在1993年,上海就出現了第一家便利店——“百家便利”,而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家的規模。與此同時,上海便利店的發展呈加速度增長。從1997年到2000年底,上海便利店在4年間產生了4個品牌、1000多家門店。但從2001年初到2002年3月,上海便利店就達到9家公司、2000家門店的規模,到2012年時,門店數量已超過7000家。

我國人口眾多,更隨著國強民富,日常消費的數量和檔次都在提升,這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之良機。便利店自身具有商品少而精、利潤率高、輻射範圍小、采購方便、貼近消費者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合我國當前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過程中,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方式會不斷變化,對便利店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使便利店具有越來越大的發展前景,成為未來我國零售業中的生力軍。據研究人士測算,2012——2014年間,我國200多個大中城市裏,便利店的容量在8——10萬間之間。

從發展的地域來看,發源於美國的便利店是在移植到日本後得到飛速發展的。從發展的性質來看,便利店是超市發展到比較成熟階段後的產物。其最初的發展必然是經濟比較發達、超市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

同樣原因,在我國大陸各中心城市與沿海城市,便利店亦會有著較大的生存空間。一般認為,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國內城市,便利店就會有生長的土壤。而他們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快、富裕程度較高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事實上,國內的便利店也正在這幾個大區域內蓬勃興起。而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在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的大好形勢下,必然會增加對便利店的更多需要。

第四節 從7-11看加盟製

7-11連鎖便利店主要是一種加盟擴張製。可以說,7-11的快速發展,與其大力發展加盟店的展店政策密不可分。當然,不排除其也發展直營店,但直營店的開辦有其局限,不利於資本的擴張和吸收到富有創業精神的人才。隨著便利店市場份額競爭的加劇,以及7-11便利店本身規模的擴大,導致了諸如門店人力開發、管理人員培養、門店盤損控製等一係列難題出現。為突破管理瓶頸,7-11在“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加盟理念指導下,大力發展加盟體係。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13年止,在7-11分布於全球的46000多家店中,直營店比例隻占5%左右,其餘全部是加盟店。

在7-11開拓國外市場的早期,其市場發展主要依靠那些有一定實力的人士,其原因基於,有資金和能力的實力派投資者,能實現7-11門店的迅速擴展,得到更多的資金。但實際運行的結果來看,有實力的來經營便利店頗有“大炮打蚊子”之嫌,他們經營的大部分7-11便利店不像預期那麼美好。反倒是那些原本不太受重視的中小創業者,其經營業績明顯較優,這使7-11開始轉而把特許經營權主要授予中小創業者。這些投資者有渴望發展的強烈欲望,具有與公司一致發展的事業認同,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通過7-11的運做實現生存和收益,因此樂於盡力效命7-11便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