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便利店小事業大(2 / 3)

在日本7-11一帆風順之際,曾經風光不已的美國南方公司卻陷入了困境。1987年,麵臨生存危機的美國7-11為走出困境,不得以將特許契約抵押給了租賃公司。但這無異於飲鳩止渴,根本沒有給予美國7-11更多的支撐。兩年後,走投無路的7-11不得不把夏威夷和加拿大的美國7-11門店有償轉讓給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分部——日本7-11。但回天無力的美國南方公司在1990年仍然宣告破產。1991年,伊藤洋華堂通過日本7-11,對美國南方公司進行資本注入,一舉收購該公司七成股權,成為最大股東。1992年,作為加盟者的日本7-11正式的當家作主,實現了對美國7-11的控製權,完全接手了其總部的一切工作。日本7-11接手後,運用在日本成功運作的一些經驗,令美國7-11再度煥發生機,到1993年上半年,美國南方公司就已經有339萬美元的利潤。1999年,南方公司正式更名為7-11公司,一年後,7-11第20000家店在東京開業,是世界最大的便利連鎖店集團。

而日本7-11仍一往無前繼續奮進。從1994年起,日本7-11的經營利潤就超過了母公司——伊藤洋華堂;1997年更進了一步,其銷售淨額首次超過了母公司,達到132.98億美元,創造了日本零售業的奇跡。當年,日本7-11已擁有7000多家店。1999年,日本7-11在本國已擁有的門店數突破8000家;2003年8月,日本7-11更一舉突破一萬大關!成為全球第一家擁有萬店的公司。此後,7-11在日本一直保持了分店數第一的地位,到2013年分店數超過3萬家。日本7-11已成為該國居民生活核心,每年有超過35億人次光顧——這是其全國人口的27倍。相應的是,日本7-11成為日本最大的食品零售商,在日本整個零售業中獲利最豐。

日本7-11之所以能夠以破竹之勢占據日本零售業霸主地位,絕非偶然,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一些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內容:定位清晰:日本7-11便利店以便利為宗旨,定位準確。便利店營業麵積基本上在100平方米以內,日本7-11瞄準了居民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對商品品種不斷精選、置換,保持兩三千種商品的規模,使消費者可以在店內比較容易地找到自身需要的東西。為方便顧客,日本7-11便利店分布稠密,一般而言,顧客隻需步行不到十分鍾即能看到一家便利店。它繼承了美國7-11的優點,全天全年經營,使顧客能夠隨時上門盡情選用。日本7-11便利店除經營各種日常必需品外,還協助所在地區收納電費、煤氣費、生命保險費、廣播接受費、水費、日本快速通信費、國際通信費等,真正為民著想,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

隨時開店:另一方麵,現代人的作息時間發生了變化,夜眠早起的習慣在許多年輕人身上已無法找到,相反,他們往往願意在晚上進行娛樂,或做些事情,這就需要補足“動力”,是以7-11的無休服務能夠令其隨時上門有得吃。

入駐靈活:地少人多的日本房價越來越攀升,尤其是在傳統的居民住宅區內,要想找上幾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地方來開超市,莫說根本不太可能找到,就算找到,其租金也格外驚人。而便利店卻無此虞,方便靈活,入駐的形式多種多樣。

擴展有度:日本7-11堅持了特許加盟的拓展製度,充分利用了日本國內原有的眾多零散小商店,特別是一些夫妻店。既保留了其原有的經營場地和人際網絡優勢,又使原先的小店可加入7-11而樹大好乘涼,統一利用7-11招牌,掌握7-11的先進經營方法,獲得強大的供應鏈支撐等種種好處。

集中展店:日本7-11發揮了“狼群戰略”。即不是盲目地進行擴張戰略,而是充分利用物流配送和品牌力量,在一個區域內進行集中開店。為此,日本7-11將全國市場進行了劃分,每個地區進行集中化的開發,對於送上門要求加盟的小店也不是隨便同意,而是必須與區域的集中擴張計劃相符合才會同意;反過來,對於那些符合自身發展規劃的小商店,如果其本身不願參加7-11,日本7-11還會有專人上門進行勸說工作。

統一培訓:日本7-11總部非常重視對加盟店的培訓和指導。早在新店開張之間,即會對店主進行培訓,包括POS係統的使用方法、接待顧客技巧、商店運營方法等。要做到此並不是走走過場,而是先讓店主在7-11訓練中心接受為期5天的課堂訓練,了解7-11係統和便利店經營的基本原理;再到7-11遍布日本的36家訓練店進行為期5天的實習演練,每2——4名店主配備1名有豐富經驗的指導員。另外,總部應店主的要求,為提高店員、臨時工對商店的經營能力,還圍繞商品運營和商品管理、接待顧客等內容,集中進行短期的基礎訓練。

服務周全:在日本經濟的快速運作中,顧客忙於工作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用於打整自己私人事務的時間越來越少。直接導致了他們在進行消費時,圖的就是愈快愈好、服務愈周全愈好,從而節約時間,但又能夠滿意自己所需,因此7-11正是投其所好。

管理明確:日本7-11明確了便利店建設管理必須遵循的四大原則,一是必須商品齊全;二是實行鮮度管理;三是店內保持清潔明快;四是提供親切周到的服務。這四項原則已成為了7-11在世界各地通行的成功秘訣。

技術先進:7-11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積極地把先進的技術與科學的管理結合在一起,以不斷提高經營管理的自動化程度,隨時接受各門店的一手數據信息,並及時發出指導信息,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物流暢通:7-11公司雖擁有數量龐大的門店,但配送貨物卻是及時、迅速、有條不紊,這有賴於先進的物流係統。便利店的顧客消費量非常大,在一些7-11獨有的產品上甚至可用消費驚人來形容。為了不致於賣斷貨,7-11公司采取了JIT(Just in time,即及時製)進貨,這是一種頻繁而小批量的進貨方式,憑借連接門店的網絡係統,收到最快定貨信息及顧客定單所要求的貨物來收集商品。同時,7-11公司在分銷渠道上進行改革,成立了接受7-11公司的統一指導和管理的配送中心。由其與眾多製造廠商打交道,高效有序地進行著物資供應。

創新有術:多年來,日本7-11便利店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推出不同類型的快餐、熱食及新鮮包點等鮮食,給顧客提供了多元化口味。此外,它亦在許多門店中引入如自動彙款服務、複印、傳真及自動銀行提款機服務等。

不斷總結:在發展過程中,日本7-11對已有的經驗和教訓反複地進行總結和提高,實現經營的最優化。今天,日本7-11的經營技術、經營係統已得到日本以至世界零售界的公認。在銷售額、毛利率、總資本周轉率、自有資金比率、單位麵積銷售額、人均銷售額等諸多經營指標中,日本7-11公司都位居各大便利店集團之首,而其銷售管理費用率、設備費用率、庫存、工資占費用比例卻低於一般便利店平均水平,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

正是基於已有的良好基礎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日本7-11預計到2015年實現銷售額十萬億日元,在已有3萬多家連鎖店的基礎上,新開店1600家。這一數據是十分驚人的。

第三節 進軍大中國

7-11進入我國經曆了一個多點出擊、由點到麵、逐步推進的過程,其路線基本如下:

美國7-11到台灣7-11;香港7-11到大陸華南地區;日本7-11到北京7-11。

7-11最早進入我國是在台灣省。台灣地區的便利店從1977年成立的“青年商社”起,在一片空白中開始起步。當時的便利店在台灣省的發展並不讓人看好,直到有統一企業的涉足。當時,統一企業是台灣省食品業界的老大,在該省製造業中亦排名第17位,資金和經驗都豐富充足。為了掌握第一手的銷售前沿,統一企業看好了零售業。1978年4月,統一企業正式與他人合夥,創辦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首要的目標是進軍超市。1979年5月,14家“統一超市”在台灣開業。不過,統一企業也認識超市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因此,加緊了與美國7-11的談判與合作。雙方在1979年正式簽約,美國南方公司把7-11在中國台灣地區的獨家經營權授予了統一超商,這一協議以十年為一期。1980年2月,台灣7-11第一家門店——“長安門市”在台北市長安東路正式開張。但台灣7-11的發展在最早仍經曆了很大的險情,由於島內的競爭過於激烈,也由於便利店經營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數量,更由於台灣7-11在最初經營時沒有把握好便利店本土化的要詣,導致自身在整整六年多的時間裏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甚至令統一企業的合夥人撤資。但在1984年,徐重仁開始掌管台灣7-11後,形勢發生了根本轉變。長期關注7-11發展的徐重仁對原有的台灣7-11經營方略進行了改變,做出了一些非常有創見的決策:

亮出店麵——

台灣7-11關掉大部份虧損的弱質分店,但同時又在臨街的好頭開設新店,把店開到最顯眼的地方。

重新定位——

美國7-11在20世紀70年代的成功是基於家庭主婦的支持,而照搬此招的台灣7-11卻因價格偏高難以歡迎到斤斤計較的家庭婦女上門。因此,其定位改為年輕人。

打響品牌——

台灣7-11鮮明地突出7-11的全球著名品牌形象,而把過去“統一超商”的招牌取下,從而吸引到了追趕潮流,好奇心重的年輕一族眼光。

強化管理——

不管是營銷管理,還是日常營運上,台灣7-11都進行了相應變革,凝聚了人心,明確了方向。

革新產品——

台灣7-11在最初時主要是照搬美國和日本7-11的產品,結果下了大力氣引進的東西卻不討人喜歡。因此,他們改弦易轍,發揮本土優勢,結合本地居民所需進行改革,結果推出了一係列讓人鍾愛的暢通商品和服務項目。

經過一番改革後,台灣7-11很快走上了正軌。1986年,開出了在我國台灣省的第100家門店,並在當年實現了收大於支,開始收獲沉澱澱的勝利果實。1995年,台灣7-11突破了1000家門店大關;1997年底,台灣7-11門店數達到1588家;1998年底達到1896家;1999年突破2000大關,當年底達到2241家;2004年,台灣7-11的店鋪數已達到3650家;到2014年時,總數量有望突破5000家。2012年,台灣7-11的密度就已達到2285店每人,到現在,台灣7-11的門店數和銷量都占全島便利店數量的一半,是當地商超行業絕對的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