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回(上):金兀術狂縱拐子馬 嶽家軍破敵顯神威(2 / 3)

不久,金國三路都統、葛王完顏袖率三萬人馬,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的三萬人馬同時兵臨城下。劉錡下令四門大開,這反而令金人滿腹狐疑,不要說入城,就連城池都不敢靠近。

葛王完顏袖、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甚感窩火,不知劉錡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不敢輕易入城,怕遭到劉錡的埋伏。可是,一戰未打,一箭未發,就退回去,心有不甘。

於是,完顏袖和突合速氣急敗壞地命士卒用弓箭射向城中。一時之間,金兵萬箭齊發,鋪天蓋地,宛如遮天蔽日的蝗蟲,絕大多數的箭簇被羊馬垣擋住,躲在垣下的八字軍將箭簇收集起來,搬回城中,大有諸葛孔明“草船借箭”的味道。

那位問了,劉錡何許人也?在中興四將中沒有聽說過此人。後人都被宋高宗騙了幾百年,要說南宋中興四將,正牌的應該是:韓世忠、嶽飛、吳玠、劉錡。

可是,由於張俊、劉光世、楊沂中是高宗開創南宋基業時的功臣,又都是高宗趙構的禦林軍,所以,在他的心裏“中興之將”永遠是:韓世忠、張俊、劉光世、楊沂中,不僅沒有吳玠、劉錡,甚至連嶽飛都不是。嶽飛添為“中興四將”還是因為嶽飛的千古奇冤,到宋孝宗繼位時得以平反,添為中興四將。

那麼,劉錡究竟如何?其實,劉錡出身將門,是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相貌俊美,善於射箭,聲如洪鍾。宋徽宗宣和年間,經朝廷太尉高俅的推薦,特授予劉錡為閣門祗候。

高宗繼位後,錄用劉仲武的後代,劉錡因此得以被高宗召見,高宗對他感到十分驚奇,特授予他為閣門宣讚舍人,將其派知岷州,任隴右都護。劉錡在同西夏的作戰中,多次獲勝。由於他作戰勇敢,西夏人都畏懼他,西夏小孩啼哭,其母就以劉都護的名頭來恐嚇小兒。張浚巡視陝西時,一見劉錡,便驚奇於他的才能,授其為涇原路經略使兼知渭州。

建炎四年,劉錡率涇原軍參加富平戰役,由於宋軍倉促迎戰,失去統一指揮,五路軍馬各自為戰。劉錡首先率涇原路宋軍迎擊完顏宗弼左翼軍,並將其包圍,金將赤盞暉所率精騎陷入泥濘難以馳騁,被斬殺甚眾,勇將韓常被流矢射傷一目。雙方激戰半日,勝負未分。但由於環慶經略使趙哲棄軍先逃,導致宋軍全線潰敗。

富平之戰失利後,趙哲部屬慕容洧據慶陽叛變,進攻環州。張浚命令劉錡前往救援,劉錡留下部將守衛渭州,自己率兵救援環州。不久,金軍進攻渭州,劉錡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容洧,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回軍救援渭州,但已經來不及了,由於進退兩難,劉錡於是率領軍隊撤到德順軍。李彥琪逃歸渭州,投降金國。劉錡因此被貶為知綿州兼任沿邊安撫使。

直至紹興九年二月,劉錡升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有人稱之謂劉四廂(劉光世也曾被稱為劉四廂)。

在之後的歲月裏,劉錡起起伏伏,打了很多次勝戰,也不斷被高宗趙構調來換去。紹興十一年,金兀術再次率大軍南侵江淮地區,攻占壽春府,宋廷也再次命令劉錡率軍迎戰。

劉錡接到命令後,率部渡江抗擊南下的金軍,到達廬州,劉錡隨即巡視,因為城牆殘破,不利於防守,隨即冒雨退回東關,劉錡對屬下說:“東關依山據水,以遏金人之要衝。這是金人出廬州而南下的咽喉要地,或攻太平州,或攻六合,達到進攻江南之目的。”

二月,劉錡自東關出兵至柘皋,與十萬金軍相遇,楊沂中、王德等軍先後到達,宋、金兩軍會戰,劉錡仍然運用順昌戰役的打法,首先大破金軍的鐵騎,一經接觸,金兵認出八字軍的旗幟,驚呼“此順昌旗幟也!”便抱頭鼠竄,紛紛逃命。此役金軍大敗,退向西北的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