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光主動請求罷職。高宗說:“愛卿昨日麵斥秦檜,尚有古人之風。朕退朝喟自興歎,欲寄心腹於汝,何故請辭?”李光說:“臣與宰相爭執,不可留任。”九次上書高宗,請求罷免,高宗同意授任為資政殿學士、紹興知府,改任提舉臨安洞霄宮。
紹興八年十月,金國派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到宋訂立條約,冊封趙構。消息傳開,宋廷朝野震動,文武百官紛紛上言反對和議。如:當時李綱上疏力陳金使以“詔諭江南”為非禮,堅決反對和議。此時的嶽飛已經回防鄂州,在鄂州亦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金使張通古遣人告知:“詔諭使”進入宋境後,“接伴官”須跪膝迎接,州縣官吏須行注目禮,並對“詔書”迎拜;到達臨安府後,趙構須脫下皇袍,改穿大臣服飾拜受”詔命”。
盡管宋朝軍民群情激憤,但高宗、秦檜已下定和議決心,堅持要行”屈己之禮”。十二月金使到杭州,秦檜采納給事中樓炤意見,以宰相身份跪拜接受金朝的”詔書”,和約規定:金以河南之地予宋,宋向金歲貢銀絹共五十萬匹兩。承認了金宋之間的君臣(金為君,宋為臣)關係。
嶽飛還上表雲:“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稱籓。”又言:“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
吳玠在熙州,其幕客請他上賀表,玠曰:“玠等不能宣國威靈,亦可愧矣,但當待罪稱謝可也。”極力諫言和議的危害,秦檜對他們頗為忌恨。當然,滿朝文武不敢對趙構不敬,都把怨氣撒在秦檜身上。
準確地說,高宗也並非一無是處,他若無皇位上的擔憂,高宗還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自即位以來,到秦檜再度複相,曆時十一年,趙構大體上做了五件大事:一是對舊臣、新臣、降臣的改造。應該說趙構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一定氣量的,無論是前朝老臣,還是迫於壓力而投降金人和偽齊的降臣,趙構沒有打壓,各按其職,為我所用。
二是建立一支以嶽飛、韓世忠、吳玠為首的抗金力量。雖然說在趙構登基初期,以宗澤、黃潛善、汪伯彥、杜充輔政功臣,將危如累卵的宋朝支撐下來,也逐漸在形勢的變化中淘汰了黃潛善、汪博彥之流;逐漸認識到張俊、劉光世、王彥、杜充之流不可大用。
二是安撫失散流民,恢複生產,發展江浙一帶商業,支撐江南小朝廷的財力。中原之地十室九空,餘下百姓皆為偽齊統治,趙構在群臣的輔佐下,將逃難到南方的中原百姓,以及被割據實力掌控的流民,安置在兩江沿線,將中原農耕文明帶到南方,使江浙地區農、桑、手工業得到極大發展。
三是重點統製兩江兩湖川黔之地,平定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麵,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後方。平福建範汝為之亂,剿滅洞庭鍾相楊幺之亂,基本穩定以臨安為中心的大後方,為南宋延續一百多年奠定基礎。
四是建立各種典章製度,使遭受戰爭破壞的混亂局麵得到有效的恢複,立足於守與戰的格局。正因為如此,趙構才保住相當於北宋時期三分之二的版圖。
就高宗當時的思想狀況來說,搖擺在和與戰之間。靖康以後,有群雄割據,也有義軍蜂起,如果高宗趙構一味地求和、乞降,恐怕不會這麼快收攏數萬人馬,也不會有人願意投到他的麾下,去當卑躬屈膝的陪臣。
事實上,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很快能統一起來,各種政治勢力很快能聚合起來,高宗正是看到宋金不兩立的民意,所以,他隻好舉起“抗金恢複”的旗幟,才能將各方勢力聚集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