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回 (上): 宋高宗懸而未決藏私心 嶽鵬舉率性而為戳醃臢(3 / 3)

趙鼎說:“向子湮雖然無罪,而常同與潘良貴不應貶逐。”二人終於被逐。給事中張致遠認為:不能因為向子湮反對和議而逐出二人。高宗大怒,看著趙鼎說:“本來就知道張致遠一定會繳駁。”

趙鼎問:“為什麼?”高宗說:“與諸人交好。”因為趙鼎已經替二人說好話,從此對趙鼎有所不滿。秦檜繼續留下來奏事,出來後,趙鼎問道:“陛下說了什麼?”秦檜說:“陛下沒有說什麼,隻擔心丞相不高興而已。”

高宗禦筆親授和州防禦使趙璩(高宗另一個養子)節鉞,封國公。趙鼎說:“建國雖然沒有正名,天下都知道陛下有兒子,這是國家的大計。現在禮節不得不改變,所以維係人心使之不二三而惑而已。”趙鼎的意思是:養子趙眘已經封為和州防禦使,等於告訴金人,皇上是有兒子的。現在又將趙璩封為和州防禦使,身份與趙眘相當,這樣製度需要改變,不改變就會造成大臣們相互巴結,結黨營私,私底下猜疑誰是太子,造成人心不穩。

高宗不願趙眘成為皇儲的重點,怕造成既成事實。本來高宗更看好趙璩,因為趙璩的身材比趙眘更健碩,一臉的福相,選立皇子當然要考慮國運長久,現在,自己正值壯年,過早地立兩個養子為皇子,似乎心有不甘,將兩個養子身份變得一樣,一是可以對兩位養子進行考察,二是拖延時間想自己生給兒子來。

趙鼎、嶽飛、劉大中等人不明就裏,隻從見國家大勢去分析考慮問題,根本就沒想過高宗趙構心中的小九九。見趙鼎堅持反對趙璩封國,隻好說:“姑且慢慢來。”說完,高宗讓趙鼎先行退下,與秦檜單獨麵議,不知道說了什麼,隻有他們兩人知道。

靖康之難時,趙鼎也曾力主割地求和,隨著南宋形勢的逐漸好轉,抗金實力今非昔比,趙鼎對主和派進行駁斥,與秦檜意見相左,加上趙鼎因為反對趙璩封國一事拂逆高宗,秦檜乘機排擠趙鼎,又推薦蕭振任侍禦史。

蕭振此人本是趙鼎薦引的,後被秦檜招攬,進入台閣後,彈劾參知政事劉大中反對和議,使劉大中免職。趙鼎說:“蕭振的本意不在劉大中。”意思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蕭振彈劾劉大中是假,彈劾自己才是真。蕭振也對人說:“趙丞相不待指責,就會自行去位。”意思是:趙鼎是明白人,不需要我直接彈劾他,他自己就會辭職的,說明蕭振與趙鼎私交甚篤,非常了解趙鼎其人的秉性。

恰在此時,殿中侍禦史張戒指責給事中勾濤,勾濤說:“張戒攻擊我,是趙鼎的意思。”便詆毀趙鼎結交諫官及諸將。

高宗聽後越是疑心,趙鼎隻好稱病求免罷相,說:“劉大中持論公正,被章惇、蔡京之黨(暗指秦檜黨羽)所嫉恨。臣的意見與劉大中相同,劉大中去職,臣怎能留任?”便以忠武軍節度使出知紹興府,不久加檢校少傅,改任奉國軍節度使。

當秦檜率領執政大臣前去為趙鼎送行,趙鼎根本就沒給秦檜好臉色,一揖而去,秦檜恨得牙根癢癢。這就是遠離戰場的官場較力,朝廷上下為和議而展開誣陷、詆毀、排擠、暗戰起此彼伏,而遠離政治中心的嶽飛,暫時沒有成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

紹興八年六月,就在金使來到臨安遞交國書不到一個月,金國又有所動作,元帥府下令:“負公私債務而不能償還者,沒身及妻女為奴婢以償。”於是,金人統治下的境內百姓積攢怨憤,紛紛殺死債主,聚眾抗金。本來,這是抗擊金人的最好時機,嶽飛多次上書高宗北伐中原,可送去書劄如泥牛入海,毫無音訊,讓嶽飛錯失恢複中原的大好時機,隻能北望中原,仰首成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