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治理腐敗問題,製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是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家,人治的色彩很濃,家長製的市場很大。雖然曆史悠久,但重視製度建設的曆史很短,積累的經驗也很少。在傳統的政體中,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製傳統比較多,民主法製傳統很少”。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頁)在這樣的傳統背景下,要想徹底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把製度設計科學、製定完善,其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三、製度反腐是一項長期任務
近年來,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黨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完善各種製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腐敗發生率,努力推動反腐倡廉工作向製度化、規範化、法製化方向發展。但是,在反腐敗製度建設方麵,我們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通過製度創新治理腐敗問題,還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提高製度反腐的效果,首要的是完善製度。雖然目前我們黨和政府關於反腐倡廉的法規製度已經不少,但是有些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製度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有些法規製度缺乏係統性;有些製度不嚴密,有空子可鑽;有些製度太原則,不具體,難以操作;有些製度互相不配套、不協調,甚至互相矛盾。從人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有的把製度僅僅貼在牆上,掛在嘴上,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成了擺設;有的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對自己不利的則不執行;有的因為怕得罪人、傷和氣而虛於應付;還有的標準不一,因人而異,在執行製度中對人嚴,對己寬,對“異己”嚴,對“知己”寬,使得製度的製約力大打折扣,沒有形成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管物的機製和體製。可見,製度反腐首先要解決製度本身的問題,不斷推動製度的建立、完善和創新。
完善製度,要把防止權力絕對化作為製度設計的重點。權力過分集中,尤其是權力的絕對化,必然會造成決策者的個人看法、願望等主觀性的東西對決策結果產生重大影響,也客觀上為決策者的“尋租”行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提高製度反腐的效果還要加強監督。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必然導致腐敗。倘若缺乏一整套嚴密的監督機製,那麼,再好的製度也猶如一具“稻草人”。
製度反腐關鍵還要體現在執行力上。製度的生命在於實行,再好的法規製度,如果不去執行,也會形同虛設,甚至導致人們對製度的漠視。“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許多法規製度之所以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行不力。
此外,製度反腐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增強權力運行的透明度,變權力“暗箱運作”為“陽光作業”。消除腐敗最好的辦法是“公開化”,讓“陽光”普照。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責編/於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