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度創新視野中的反腐敗工作(1 / 2)

黨建時空

作者:董振華

當前腐敗現象經常發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製度創新在預防腐敗工作中的意義何在,怎樣才能通過製度創新有力推動預防腐敗工作,這是我們預防腐敗體係建設必須首先從理論上搞清楚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源

眾所周知,腐敗是人類麵臨的共同敵人,腐敗的盛行,足以使一個國家由盛而衰,走向滅亡。當今世界,腐敗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沒有哪個國家能免受其困擾,有的還因此而亡黨亡國。縱觀人類文明史,腐敗問題作為一種曆史現象,從未絕跡過。為尋找治理腐敗的良方妙策,早在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西方一些啟蒙思想家就進行探索,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在總結曆史經驗中認識到,腐敗現象之所以存在,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對權力的製約機製。他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54頁)

在人類物質文化還不是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隻要有經濟利益的存在,隻要有公共權力的存在,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腐敗。但是,我們目前的情況是,轉型期的中國出現了大麵積的腐敗現象。為什麼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不是通過正當的方式,而是選擇通過腐敗的方式來滿足個人利益和要求呢?這說明我們在製度設計方麵存在著問題。根據新製度經濟學,製度通過影響人們對各種行動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計算而最終影響個人選擇,而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績效是由無數的個人行為集合而成的。目前的腐敗現象,實際上是公職人員和那些參與腐敗交易的人,在現行製度的安排下,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動機驅使下,經過成本和收益的計算後所作出的一種合乎理性的選擇。也就是說,由於製度安排存在缺陷,它使人們從事腐敗活動被發現和受到製裁的機會很小,而獲得的利益相對較大,它誘使越來越多的公職人員在利益的驅動下從事腐敗活動。

從現實情況看也是這樣,很多腐敗現象看起來是人的素質問題,但深層原因還是製度方麵的問題。一方麵,是有的製度不封閉、不配套,偏重於製定要求式的實體製度,而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保障製度卻相對缺乏,一些製度執行起來彈性很大,容易變形走樣;另一方麵,是一些製度滯後或缺失,無法從製度上防止腐敗問題的發生。還有就是監督製度的製度、監督權力的權力偏軟,使一些製度成了擺設,難以發揮作用。這就難免形成“有形的製度敵不過無形的家長製,‘硬製度’敵不過擁有絕對權力的‘軟領導’”的局麵。

二、治理腐敗還要從製度著手

我國目前的腐敗問題主要根源在於製度缺陷,因此,徹底治理腐敗現象,就要從製度建設和製度創新著手。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懲治腐敗最基本的,要靠教育,更要靠法製。我們治理腐敗也要從製度創新著手,下功夫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製度,在這樣的製度安排中,讓人不願腐敗、不敢腐敗和不能腐敗。

製度反腐是指在特定製度體係下的反腐敗,是懲治和預防腐敗、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外發達國家治理腐敗的一條重要經驗。反觀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社會轉型時期大都是腐敗問題發生的高峰期。西方國家,特別是西歐,腐敗之風在十八、十九世紀也很盛行。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他們的政治製度正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用金錢買通官員,官員就鑽政策製度的空子,利用手中權力為他們服務。後來,許多西方國家通過製度創新,在廉政建設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遏製住了腐敗蔓延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