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探究(1 / 2)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研究

作者:隆仁淑

【摘要】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轉變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模式。要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思考問題,大膽發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思考,允許他們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要營造一定的情景,再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堂氛圍;主體作用;自主學習;創新;情景;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填鴨式”地灌輸知識,學生隻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種應試製度培養出來的學生,考試能力極強,但是應變能力極差。而且學生缺乏自主性,他們一旦脫離了教師的引導,就會顯得無所適從。顯然,這種教學模式是不適應當前形勢下的教育。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以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學生毫無顧忌地盡情去想、去說。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把他們看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創設和諧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發揚學生的主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多持讚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對學生有缺點的回答,教師要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漸完善。使學生在教師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學習、主動地探索、大膽地創新,偶爾有些忘乎所以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最主要的特征。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沒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究性教學主張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鼓勵學生自主地操作、嚐試、交流、討論、質疑、解惑、獲取,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自主地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麵。

三、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於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再如我在教四年級《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後,我班有的同學提出:“老師,課題中的‘借’用得不恰當,我認為應該用‘騙’。因為借按一般理解該是在征得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拿別人東西再歸還。可課文中諸葛亮借的箭並沒有經過曹操的同意,也沒有歸還。”說得真好,我精心準備的教案用不上了,我靈機一動,何不來個辯論賽,分正方反方,正方說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說出“騙箭”的理由。學生共分兩組進行辯論賽,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裏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