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探究(2 / 2)

四、尊重個性思考,促進自主探究的創新

在語文教學中,要將感受、領悟、欣賞、批評的權利交給學習的主體——學生,讓學生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體驗創造的樂趣。可設計適合個體學習需要的問題:你喜歡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說說你喜歡的原因。你覺得哪句詩有言外之意?蘊含怎樣的哲理?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點?文中對“XX的描寫”,你能分別聯想到什麼?你覺得這篇文章(或這首詩)應該怎麼讀?請為文中介紹的風光編寫一篇導遊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探究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嚐試到成功的喜悅,這也是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五、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學生產生求知欲,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先導性條件。一節課開始,教師應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麵臨一個需要立即解決的現實問題,從認知矛盾和衝突中激發學習的興趣、願望、需要,激活學習動機,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可以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奇妙有趣的實驗,生動逼真的教具,熟悉常見的現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刺激學生大腦的興奮點,使其在極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活動之中。如講“光合作用”時,可由海爾蒙特的發現故事引入,講“神經調節”時可由膝跳反射引入。

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和“場所”

人們常說:“授人以漁,終身受用”,麵對這個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不但要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捕魚”的場所。告訴學生學習的多種渠道和網上的龐大資源應該在何處去找、在何處去學、在何處去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怎樣去收集一些資料,從哪兒去獲取資料,即告訴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如通過報紙剪貼、通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采訪等。對於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樣來整理、處理這些資料,使之成為自己有用的資料呢?如從“電視”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將怎樣處理這個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帶雨傘。又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你的心理會產生怎樣的啟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你麵對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是不是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考試呢?

總之,我們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自主探究學習,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努力把知識的傳授課變成研究課、探究課。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創新潛能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