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外媒體如何熱議“一帶一路”(1 / 2)

中外媒體如何熱議“一帶一路”

案例剖析

作者:單儒超

自中國國家領導人正式提出中國將與周邊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後,“一帶一路”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將通過投入巨額資金來推動沿線鐵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這一宏大國家戰略,不僅實施細節牽動著外媒的神經,而且,其背後反映出的大國博弈及中國的戰略意圖,更是外媒熱衷於分析的對象。

巧妙運用國際關係

在各大外媒網站檢索“一帶一路”這一關鍵字時不難發現,相比於報道及預測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細節,外媒似乎更熱衷於分析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背後涉及的大國關係,並適時作出評論,巧妙引導輿論。

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表示同意加入中國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而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時,不少外媒都對這一舉動涉及的中美關係、英美關係予以點評,其中特別關注了英國為加入亞投行不惜對美國“翻臉”的舉動。

例如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就選取了“一帶一路”背後折射的中美關係這一角度。這篇報道直言,美國激烈反對盟國加入亞投行的做法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它正在抵製一家旨在滿足亞洲巨大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銀行。

文章繼而對美國“遏製和壓製”中國的做法做出了旗幟鮮明的評論——競爭有利於開發貸款,有利於其他市場,也能鼓勵中國繼續發揮建設性的全球領導力,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積極角色。而美國的敵意則會讓中國愈發認為美國的戰略是遏製和壓製中國,加劇兩國對抗。

美國《紐約時報》也就這一話題專門策劃了一篇評論,稱美國反對盟國加入亞投行適得其反。文章還援引華盛頓和亞洲分析師的話說,美國一早就應該意識到中國創辦這個銀行的決心已定,華盛頓應該試圖去影響它的創辦,而不是去阻止它。

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篇涉及“一帶一路”的文章則選取了英美關係作為其報道切入點。這篇文章直言不諱地表示,英國加入亞投行讓美國感到十分憤怒。美國政府發表聲明稱,擔心英國加入亞投行將引發一波西方國家紛紛迎合中國的潮流。這篇文章特別指出,美英“特殊關係”一直是西方政策的主心骨,美國此次對英國翻臉十分罕見。

除了中美、英美等大國關係,發展中鄰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成為一些外媒“八卦”的對象,特別是在這些鄰國表達對華不信任、懷疑的態度時。例如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這樣開頭:與很多越南人一樣,經濟學家Le Dang Doanh在談到中國資金時會隱隱地表示懷疑。Doanh說,來自越南北麵巨大鄰國的貿易和投資常常伴隨著秘密軍事計劃、經濟借口和生態陷阱。

相比於外媒,中國外宣媒體更側重於報道“一帶一路”將為中國各省及沿線國家帶來哪些益處,以及對“一帶一路”概念的解讀。不難發現,西方媒體涉及政治議題的報道慣於在標題及開篇便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並站在國際關係的大背景下來切入涉華報道,其輿論引導的能力可見一斑,中國外宣報道或可從這一角度借鑒一二。

熱衷分析中國意圖

在涉及“一帶一路”的報道中,中國戰略意圖也是外媒熱議的話題,“亞洲新秩序”“挑戰美國在亞洲主導地位”等話語頻繁見諸外媒報端。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一篇題為“中國自視處於亞洲新秩序中心”的文章中說,北京如今正著力說服亞洲和以外的國家相信,接受中國作為亞洲大陸的老大符合他們的利益。中國想要的亞洲秩序是以北京為中心,並得到新基礎設施支撐。

英國《衛報》也在其一篇報道中分析稱,美國對中國和亞投行深具戒心,他們將亞投行視為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的競爭對手,認為中國會利用亞投行來擴大自己在亞洲地區的軟實力。

英國《金融時報》亦從這一角度評論稱,中美兩國在亞投行這一問題的爭端顯示,在21世紀,亞洲的權力和影響力正在發生轉移。接著,文章從中國的外交史談起,講述了該報眼中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的原因——過去,中國曾在與鄰國的領土爭端上采取強硬立場,促使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等諸多國家加強與美國的外交和安全關係,無意之間鞏固了美國的地位。但中國已經從中汲取了教訓,減少了和鄰國的對抗,並強調建立經濟聯係。最後,《金融時報》作出結論,中國正在說服亞洲國家相信,它們不會麵臨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而將從中國日益增長的財富中受益。而中國的大多數鄰國也都認為錯過中國發展的機會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