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外媒的報道意圖很明顯,他們傾向於把中國描述成一個野心勃勃、希望重塑亞洲秩序的強國,但同時也不忘指出,中國的鄰國其實也將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在此議題上,中國媒體也較好實現了有針對性地回應。例如新華社一篇題為“‘一帶一路’謀求各方共贏”的稿件這樣開頭:來自英國的克裏斯托弗·謝伊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家辦公用品生產企業任銷售總監,公司80%的產品出口歐洲。最近他注意到,一些歐洲客戶陸續將倉庫轉移到了鄭州。“鄭州的倉庫比歐洲便宜很多,加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未來可能成為歐洲企業的一個生產和配送中心。”謝伊說。
文章接著講述了中國非沿海省份河南和黑龍江如何通過鐵路實現與歐洲的聯通,以及中國在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何為當地創造就業並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狀況。貼近國外讀者生活的生動事例,或許是對外報道中打動人心的最好方法。
不利言論如何應對
正如報道其他涉華議題一樣,外媒在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報道中,仍不忘發出悲觀的聲音,但與此同時也給出不少切實建議。
例如路透社一位專欄撰稿人就根據中國數十年來的發展經驗,明確指出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根基欠穩。文章說,過去20年間,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中國修建了無數的公路、水壩、發電廠、橋梁和飛機場,結果導致債務、垃圾、腐敗現象和環境汙染劇增。而就是在這一不穩固的基礎之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得以成立。
英國《金融時報》則剖析了亞投行可能麵臨的巨大挑戰。《金融時報》指出,中國人要弄清楚亞投行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文章稱,由於中國在極短的時間裏從一個貧弱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相對富強的國家,國民的心理認知還存在著滯後,民族主義訴求仍然高漲。國內的民眾更關注具體利益,而非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甚至某些政府部門也習慣性地認為亞投行完全是為中國國家利益而服務。
接著,該文為中國提出了建議,即中國必須學會運用“軟實力”而非“硬實力”。不論是事關戰略的決策,還是具體的投資決定,決定成敗的不是投票權而是格局、眼光、知識和經驗。中國將會發現協調各成員國的利益和意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老牌歐洲的成員國都有幾百年國際縱橫捭闔的經驗,亞洲的許多國家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這方麵,中國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泰國《曼穀郵報》從另一方麵指出亞投行麵臨的挑戰——如何在援助發展和贏利方麵掌握平衡是亞投行麵臨的重大問題。文章稱,中國聲稱亞投行將彌補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的巨大缺口,這意味著該行可能要投資一些其他機構不願投資的項目,這會導致更大的風險。
外媒涉華報道從來都不乏唱衰和批評的聲音,如何應對?首先,就是要增強對外報道的針對性。就“一帶一路”報道來看,外媒對中國的指責主要集中在可能導致的環境汙染、債務、腐敗、垃圾處理以及國民認知不足等方麵,弄清矛頭指向何處,才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新華社這篇報道仔細講述了“一帶一路”不僅為中國非開放前沿的腹地城市帶來了對外交流的機會,而且特別指出它將如何帶動沒有出海通道的中亞國家協同發展,有效回應了外媒對中國意圖的揣測。
那麼,如何增強“一帶一路”對外報道針對性呢?我國外宣媒體可主動出擊、設置議題,積極報道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管理方麵,如何製定標準,如何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在破壞環境和腐敗行為發生時,可運用何種有效的懲處方法,以此來逐步消除外界擔憂。
另外,對外媒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國內媒體在策劃對外報道時應予以關注並學習,做政策解讀時,不妨多采訪專家和業內人士,增加意見及建議部分在稿件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