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將信息碎片與受眾準確地連結在一起,但標簽功能卻是將有相同理念的人準確組織起來,相較於較少情感的廣告內容,標簽所組織的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們,這一特性讓標簽的力量能夠迅速擴散開來,並迫使輿論聚焦在標簽熱點上。但同時也因為標簽所串連的是有情緒的人,使得輿論在被大規模傳播時,某些受眾的情緒可能會被過度煽動,做出超過原本預期的行為。這顯示,標簽的精準串連有時會讓人們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跟隨著別人的結論而卷入洪流之中,最終忽視這個標簽之外還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在英國的騷動中,我們看到了標簽的一體兩麵,有人利用標簽來發動騷亂,卻也有人在進行修複。歸根結底,標簽功能須取決於使用的人是否有足夠的人文與科技素養,能否對其中的信息作出良好的判斷。
四、社交媒體精準化的得與失
“精準”這個詞是由精與準兩個字所構成的,“精”意味著社交媒體不斷精致化所造成的信息碎片,而“準”則是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和標簽功能,準確地將信息、受眾連結在一起。隨著技術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精準工具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在過去,過多的信息噪音嚴重汙染了受眾的視聽,造成信息傳遞的浪費,信息也無法正確地傳達,而社交媒體的精準工具克服了這種信息浪費,甚至創造了其他價值。就結果而言,精準工具確實為受眾過濾了信息噪音的幹擾,但是在商業利益與社會既得利益等動機驅使之下,這些精準工具也可能從善用到濫用。社交媒體迫於公司成長的壓力,紛紛采取廣告精準投放,讓公司的利潤極度依賴廣告。對於受眾而言,他們看似免去主動尋找廣告的麻煩,事實上卻也被迫放棄選擇廣告的權利(常常在無意識之中放棄),造成用戶體驗的整體下降。公共議題設置者也利用精準工具來組織民眾,同時卻也有可能讓許多民眾放棄理性思考和尋求更多觀點的可能。我們不應否定科技所帶給我們的便捷性,但在此過程當中,我們的失與得孰多?這是更需要探討的。
在未來,社交媒體公司與用戶群體都勢必要做出改變。社交媒體公司應嚐試將企業做多元化的經營,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如同臉書大肆收購不同領域的公司,以保證未來多元化發展的可能。大部分社交媒體公司最初開始盈利都是廣告收入,但我們也看到過度的精準投放會損害用戶利益,多元化經營既能為公司分散風險,也能為用戶帶來舒適的體驗。
在另一方麵,用戶也必須提升自己的人文與科技素質。隨著社交媒體使用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過去未曾參與社交媒體的新用戶紛紛湧入,嚐試在社交媒體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也因為其判斷經驗不足,常常看到某些網絡上流傳的信息便輕易全盤相信,讓某些動機不明的議題設置者能夠趁機串連起來。由於互聯網本身傳播的特性,網上要散播任何言論都是件簡單的事,用戶必須對於這些信息的真假去進行判定,甚至去求證它,才能避免我們被這些精準的信息所綁架。
「參考文獻」
1.尼克·比爾頓:《孵化Twitter》,歐常智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傑瑞米·裏夫金:《物聯網革命》,陳儀、陳玲譯,台灣商周出版2014年版
4.凱文·凱利:《失控》,東西文庫譯,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