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對中國新聞出版業進行反思
本文通過北京與紐約在新聞出版能力、傳播能力的兩項對比,初步回答了世界媒體提及率指標下,北京仍然遜色於新德裏、新加坡,並與紐約相差巨大的原因。特別是北京新聞出版局所屬的報紙、雜誌以及部分圖書的圖書館收藏數據,勾勒出了北京地區主流傳媒的國際影響力麵貌,這也是中國新聞出版業國際地位的真實寫照。中國新聞出版業盡管經過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來基本完成了體製、機製改革,但仍然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有效出版能力弱,傳播能力不足,這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致命軟肋。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輿論較量上,中國屢屢占據下風。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藍天治理為例,這件事情並沒有為北京加分,反而成為“舉國體製”的典型注解;2012年開始的“北京霧霾”,如今已成為外媒批評中國隻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人民生命健康的典型例子。以至於外媒在無中生有地紛紛炒作“外企離開中國”的新聞時,都看不到北京本地媒體的有力反擊。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輿論較量中,中國媒體一再失語,總是處於被動,導致中國始終身處缺席審判的地位。中國新聞出版業的有效出版能力弱、傳播範圍窄,因此也就無從談起話語權建設。
值得提出的是,在中國新聞出版業發展水平低、傳播能力弱的問題上,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的基本判斷,總以為中國新聞出版業的不發達,主要是中國所實施的新聞出版管理製度所致。但以本文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以《北京青年報》為例,早在2004年就已經在香港上市,市場化已經有十年時間了,體製問題已經不是障礙。按照北京青年報業有限公司網站的報道,北京青年報業集團目前已經是擁有“十報五刊兩網”、11家主要下屬公司、2000 多名員工、總資產超過24 億元的現代傳媒集團。但為什麼僅有10家世界圖書館收藏《北京青年報》?為什麼北京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高地,卻並沒有誕生出一份覆蓋範圍廣泛、世界影響力強的媒體?這個問題久久縈繞於心,筆者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解答的線索。或許,應該對中國新聞出版業曾經的發展道路做些深刻反思,才能理出頭緒。因此,在這樣一個事關中國新聞出版業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上,本文僅僅是一個理論探索的開始。
(本文為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北京現代對外傳播體係建設研究”成果)
「注釋」
①PressDisplay:該數據庫收錄了全世界97個國家54種語言的2200餘份全世界知名的報紙,如《遠東經濟評論》《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衛報》《觀察家報》《每日快訊》《每日電訊》《每日鏡報》等,從國家覆蓋範圍、語種和報刊數量上看,基本可以衡量出世界主要城市的知名度——筆者注。
②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即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總部設在美國的俄亥俄州,成立於1967年,圖書館數量截至2011年為23815家(公共圖書館5051家、大學圖書館4833家、中小學校圖書館8897家、各類政府圖書館1604家、職業學院、社區學院圖書館1074家、企業圖書館1296家、協會機構圖書館661家,其他圖書館297家),涉及全世界112 個國家和地區,470 多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