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國觀”的構成和傳播模式
理論平台
作者:吳旭
美國的兩種“中國觀”:“精英版”與“大眾版”
在剖析美國“中國觀”的傳播和擴散模式之前,必須先明確一點:在美國和其他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同時並存著兩種麵貌各異、源頭不同的“中國觀”。這一認知,既不是基於“凡事一分為二”的簡單二元哲學思路,也不是為了圖省事、將複雜多變的輿情民意打包到兩個籃子裏,而是基於美國社會民意的客觀構成趨勢,以及多項民意調查數據所提供的事實證據。
簡而言之,在關乎中國的整體認知和判斷上,美國的精英意見領袖階層和美國的普通民眾之間,存在著超出正常誤差範圍的“斷裂”。整體來看,普通民眾更保守,更傾向於以傳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冷戰思維”來評價中國政府和執政黨;他們的對華認知水準相對滯後,對中國的評價也更負麵。比較而言,美國精英階層對於中國的看法,則顯得更實際,更理智,更變通。這裏所說的精英階層,包括美國政界、商界、學界、傳媒界和其他社會各界的領導階層和成功人士;他們不僅擁有高學曆,高收入和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在最近的10年中,或者來過中國,或者跟中國在不同層麵直接打過交道。很難說這兩種“中國觀”,哪一個屬於“主流”,哪一個屬於“支流”;同樣更不能評判這兩種“中國觀”,哪一個是“正確的”,哪一種是“不正確的”。最準確的定位,我想還是按照其集合擁有人的不同社會身份,將其劃分成“精英版中國觀”和“大眾版中國觀”更合適、更客觀。
美國各種大型的民調公司,幾乎每年都會抽樣調查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評價。這方麵的數據很多,很成係統,也很有連貫性。其中,最權威的應該是美國知名民調機構蓋洛普調查公司,就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這一標準樣板問題所進行的全國抽樣調查了。從中美正式建交的1979年開始,蓋洛普每年分幾次向1000名隨機抽樣的美國人問同樣的問題,“下麵,我們想聽聽你對於下麵這些國家的看法。首先,你對中國的整體看法是非常正麵,大體正麵,大體負麵,還是非常負麵呢?”過去三十多年的調查結果分布情況,見下麵這張圖表(圖中淺色線代表持有負麵看法的美國人比例;深色線代表對中國持有相對正麵看法的美國人比例。兩者相加之和不到100%,剩餘的部分是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的美國人比例)。
從上圖可以清晰看到,自1989年的大幅跳躍波動以後,美國人對於中國的看法,基本上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小幅波動區間內:即超過半數美國人持有負麵看法(淺色線),保持在50%到57%之間;而2014年底的最新讀數是53% 持有負麵看法,43%持有正麵看法(深綠色線)。以上的結果,代表了美國“大眾版中國觀”在過去三十年的一個縮影。請注意,在過去的25年中,中美關係可謂跌宕起伏,從1996年台海危機,到1999年中國大使館被炸,到2011年南海撞機事件,到“9·11”後的反恐合作,中美兩國在世界新秩序的大格局中不斷換位騰挪。而所有這些大動蕩,在這張民意心電圖上卻顯得波瀾不驚,若無其事。
與汗牛充棟的普通民調結果相比,在美國精英意見領袖階層中進行的關於中國問題的專項抽樣調查,可謂鳳毛麟角。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調查成本和費用問題。既然是精英人士,其身份或是大公司總裁,或是大學研究機構的院長,或是聯邦政府或者州政府的議員,他們的日程往往排得滿滿的,自然就沒有那麼多閑暇時間坐下來回答一個詳細的調查問卷。而且,很少有機構能夠收集到精英人員的第一手聯係方式,即便能找到個聯係電話,往往接聽電話的不是秘書就是助理,一聽是一項關於中國問題的調研,十有八九會擋駕。目前能看到的一次公開調查結果,是由美國皮尤調查機構2013年在美國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中同時進行的“對華看法比較調查”。其中,在回答“最讓你擔心的中國事務”這一問題時,精英樣本和大眾樣本的調查結果大相徑庭。
舉例來說,讓一般美國老百姓最關心和不滿的涉華議題是,“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國債務”(78%),“中國搶奪了美國工人的飯碗”(71%)(上圖中黃色框內的數據)。而精英階層在同時期最擔心的問題卻是,“中國通過互聯網對於美國的攻擊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紅色框內的數據,分別代表美國政府人士、軍界領袖、商界人士、學者和媒體人士的相應看法),而對於普通老百姓關心的“中國持有美債”和“中國人搶飯碗”兩個議題,根本排不上精英群體所擔憂議題的前三位。同樣地,大多數美國老百姓認為中國在20年內能夠在軍事上超過美國,但是,大多數美國精英們卻不同意此看法。類似的對於中國問題的不同評價,幾乎貫穿所有領域,從經濟到文化,從政治到軍事,美國的精英階層和美國的大眾階層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
美國兩種“中國觀”的傳播與影響模式
美國精英和大眾之間“中國觀”的差異,倒也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單從知識結構、眼界閱曆、教育水準來看,一般民眾在外交領域的相關知識,跟精英階層相比,那肯定不在一個檔次上。他們對於外交事務的評判,更多地源於日常生活和傳統價值觀所搭建形成的“常識理性”,簡單而樸素,但也往往顯得滯後和守舊。可關鍵的問題是,美國的最高外交政策決策者——總統,正是由這些對外交事務一知半解的美國人選出來的,而且,國會參眾兩院下設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也都是由美國選民直接選出來的重量級參眾議員構成。這兩個委員會的委員們位高權重,在美國一係列重要外交方針的製定和決策中,更起著不容忽視的主導作用。如果美國的這些外交政策的製定和決策者,都是遵照美國普通民眾的“中國觀”來處理所有對華事務,那中美關係發展的大方向就可能出現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