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發現,盡管大多數留學生在來華學習前對北京都有過想象和期待,但是與他們的實地感知都存在著較大的反差,因而發出“十分不同”“沒有想到”“讓我驚訝”的感慨。一位墨西哥男生來華前對北京的認識很滯後:“在來中國之前,我以為這裏到處都是亭台閣樓等古典建築,並且每個人都會很棒的功夫。但是到了北京,我發現我錯了。北京的現代化程度讓我吃驚。”這位留學生來華前對北京的認識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國功夫片的影響,他所想勢必會“失真”。一位英國女生以自己首次在首都機場的經曆為例,說明中國發展的速度之快,她說:“來中國之前,我一直懷疑自己能不能適應北京的生活,誤以為條件會不好,甚至有一些落後。但是當我到達北京的時候,發現這裏的機場非常的酷,是世界級別的。而且當我在首都機場迷失了方向,人們會使用英語與我進行交談,這與我最初想象的十分不同。”顯然,較低的心理預期碰撞到相反的客觀現實,使得留學生產生了認知衝突。
4.“曆史遺跡”成為北京最具外顯特征的元素
經過長期的曆史積澱,每一座城市都會形成各種類型的文化資源,而這些文化資源都可能生長出具有象征意味的符號來。為了分析北京城市最具外顯特征的元素,問卷要求留學生對12種文化符號類型的認同進行選擇。統計結果顯示,“曆史遺跡”的選擇率超過75%,在各類文化符號中認可度最高,說明這一符號類型是留學生對北京形象感知中最突出的部分。世界上許多城市因標誌性的名勝古跡而聞名於世,例如巴黎埃菲爾鐵塔與開羅的金字塔。它們具有極高的建築審美價值的同時,也是人文內涵的重要載體。此外,除了“曆史遺跡”以外,其他各項選擇率並不高(均低於50%),尤其是“本土品牌”與“時事人物”兩種符號類型,選擇率都低於10%。而事實上,北京既不缺乏馳名中外的百年老字號,也不缺少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人物。這種現象說明:在留學生直覺中,代表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符號係統沒有體現出多元性。
為了進一步明晰哪些事物最能給留學生留下記憶,調查問卷要求他們選出心目中“最能代表北京城市形象的”十大文化符號。留學生總共選出39項,其中屬於曆史遺產或傳統典範的符號最多,共有18項(例如故宮、長城、胡同、天壇、頤和園等),接近總數的一半;屬於時尚藝術類的符號有9項(例如CCTV、三裏屯、話劇、798藝術區等);屬於體育類(即鳥巢、水立方、奧運會)和飲食類(即烤鴨、冰糖葫蘆、果脯)的符號各有3項;屬於教育類(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設施類(即首都機場、地鐵)和產業類(即中關村、同仁堂)的文化符號各有2項。需要指出的是,留學生普遍對物質性文化符號的認知度較高,成為他們認識和理解北京地方性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這些文化符號中,數量由多到少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故宮、長城、胡同、天安門、四合院、京劇、烤鴨、鳥巢、天壇和水立方。故宮以絕對優勢成為留學生心目中最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符號。在時間維度上,富有代表性的北京文化符號呈現出向傳統類型集中的態勢。
盡管北京的城市風貌日新月異,但是留學生對古老城市文明尤其是曆史遺跡、人文景觀存在認知偏向。故宮、天安門、天壇等皇家建築群是貴族化、政治化的象征,四合院和胡同帶有濃厚的市井生活氣息,而這兩種符號都帶有“懷舊性質”(曾一果,2013)。幾乎所有留學生在訪談中都提到,故宮、長城、四合院是首先出現在他們腦海中的北京文化符號,因為這些地方“有著悠久的曆史”。一位美國男生談到參觀故宮後的心理感受時說:“故宮很神聖,它是古代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那裏有很多古老的宮殿。故宮的設計很特別,就連一個門洞都有特殊的含義。走進故宮,我可以感到一種雄偉和威嚴的氣勢。”對於長城,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它是一個世界奇跡。一位韓國女生說:“我在網絡上看到過很多關於長城的照片,但是當我親自登上的時候,還是感到很震撼。我很驚訝中國古代人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在當時是怎麼把巨大的石頭堆積在一起的?長城是世界曆史上的一個奇跡。”多位受訪者對四合院和胡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在他們眼裏這兩種文化符號蘊藏著老北京的文化和生活。一位越南男生說:“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典型的住宅形式,在其他城市很少能見到。我與朋友一起逛過胡同,感覺那裏的生活節奏很悠閑。住在四合院裏的居民很友好,他們會跟遇到的人聊天,而且說話的腔調兒很有北京味。”不容置疑,北京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對留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城市曆史與風貌需要故宮、天安門、胡同這樣一批地域性很強的建築來傳承。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留學生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文化符號大多數都是曆史悠久的文化遺產,這說明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沒有發揮出現代文化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