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頓說:“不同文明國家和集團之間的衝突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總是產生集團之間衝突的東西;對人民、領土、財富、資源和相對權力的控製,也就是相對於另外一個集團對自己所能做的而言,將自己的價值、文化和體製強加於另一個集團的能力……物質利益的分歧可以談判,並常常可以通過妥協來解決,而這種方式卻無法解決文化問題。”14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雖然受到不少人的批評,但對我們理解當今世界麵臨的問題仍然有一定的啟發性。
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為美國人沒有證據證明他們發動這次戰爭的理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反,他們被指責發動戰爭不過是看中了伊拉克遍地流淌著的石油。托馬斯·弗裏德曼哀歎道:
“我們麵臨失去比伊拉克戰爭更重要的東西。我們麵臨失去美國作為世界道德權威的鼓舞人心的工具的地位。我一生中還從未見過美國及其總統像今天這樣在全世界遭人厭棄……反恐戰爭是一場思想戰爭,要想擁有獲得的機會,就必須維護我們思想的權威性……我們僅靠自己無法贏得(與“9·11”襲擊者的)思想戰爭。……但當你變得像無人願意靠近的放射性物質那麼危險時,則很難找到夥伴。”15
但布熱津斯基仍然認為,美國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當今全球穩定的根本保證。當外界質疑美國的作用,他在世界地圖上畫了一個動蕩之地集中的“衝突圓地區”——畫兩條交叉的線,一條從西到東,從西奈半島到印度再到中國,另一條從北到南,從俄羅斯南部邊疆向下直到印度洋。根據這兩條線畫一個圓,裏麵大約會有6億人,到處都是種族、宗教和社會矛盾。他問道:“如果美國國會要求迅速從國外的3個主要駐軍地區——歐洲、遠東和波斯灣——撤回美國的軍事力量,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16
四、小結
總之,國際交往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硬實力,但世界和平卻無法通過美國那種四處展示自己的肌肉而獲得。符號性權力的重要作用往往又要與硬權力有機結合時方能更有效。中國的國際傳播戰略,必須走一條綜合權力展示之路,一方麵大力推進國家的硬權力,另一方麵又要在西方意義下的“普世價值”之上,通過充分挖掘中國文明和東方文明追求和平、講仁義、講究中庸與平衡之道,為世界和平與繁榮提供新的普世價值坐標。這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重大意義之所在,也是中國的責任之所在。
「注釋」
①[美]沃爾特·拉費伯爾:《美國、俄國和冷戰:1945-2006》,牛可、翟韜、張靜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第1頁。
②[美]查特爾·墨菲:《政治的回歸》,王恒、臧佩洪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③[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長和平——冷戰史考察》,潘亞玲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版,第296頁。
④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p.138.
⑤Daniel Tankelovich, Poll Positions, What Americans Really Think About US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 Vol.84, No. 5( Sep/Oct,2005), pp.2-16.
⑥[新加坡]馬凱碩:《新亞洲半球——勢不可當的全球權力東移》,劉春波、丁兆國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版,第6頁。
⑦[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
⑧[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
⑨[美]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麵臨的挑戰》,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頁。
⑩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 October 20,2011,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article/2011/10/2011101116 1233su0.8861287.html#axzzlabozaFZs.
11趙明昊:《“重返”還是“重構”:試析當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當代世界》2010年第12期。
12趙楚:《軟與硬:美國麵向21世紀的亞太國家戰略——對後冷戰時期美國國家戰略的一種新解讀》,《國際展望》2000年第21期。
13轉引自李長久:《世界經濟重心回歸亞洲與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亞太經濟》2011年第1期。
14[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國際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頁。
15“Restoring Our Honor”, New York Times, May 6, 2004.
16張歡、王大騏:《布熱津斯基:國際大棋局的影子棋手》,原載《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