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給予中國智庫的高期待,不少中國智庫學者也渾然不知,對自身重要性的認識遠遠低於外界對其所認定的。在許多關鍵性問題上,中國智庫的話語路徑仍然是趨國內化的,缺乏國際化話語的溝通與傳播,智庫產品的英文資料也相當少。在研究課題上給予國際變量的考量,也相當缺乏。比如,目前中國最熱門的“一帶一路”研究,大多數智庫研究內容都處於空想性的、框架性的論述,對於沿線國家的情況、項目摸底以及風險評估,均缺乏實地的調研,這使得“一帶一路”的研究充滿了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中國智庫缺乏對海外智庫觀點的關切,對於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憂慮、主張的思考也相當少。“以自我為中心”是目前中國智庫研究產品無法獲得更多國際回應的重要原因。
中國智庫的資金運作也存在較大的困難。年預算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中國智庫屈指可數,一些民間智庫的資金運作更是捉襟見肘。中國智庫無法支撐成本高昂的調研,養不起水平足夠高的研究人員,無法投入更多的成本進行國際傳播,社會資本對智庫的需求與供給也相當少。加之目前政治改革氛圍相對敏感,智庫的財務運作變得更加謹慎,這使得智庫財務運營陷入了惡性循環。相比於美國優秀智庫的“集團”作戰、以大量研究助理為依托的水平,中國智庫人員還是大量地存在著單打獨鬥、散兵遊勇的狀態。
智庫改革需要執行、落實
博鼇亞洲論壇釋放的信息,再次說明中國智庫的發展仍然處於艱難的瓶頸期。盡管有中辦、國辦《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推出,但是,在文件各個條款的執行與落實層麵,仍然存在著各種不利因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機製性障礙,亟待掃除。筆者在之前的專欄中,已經提過不少建議,在此從博鼇論壇的新動向角度提出幾點看法:
從學者個人的角度看,智庫學者還需要在前瞻性和針對性方麵下更大的功夫。智庫研究者應當成為學術研究圈子裏最有家國情懷、最有問題意識、最有社會幹預力的一批人。目前智庫人員所從事的決策解釋性、論證性的工作,仍然大大多於智庫的建設性、預警性的工作。智庫學者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在決策者麵前的地位與公信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社會輿論、國際運行的塑造力、話語主導力。
從智庫機構的角度看,需要有更多創新思維,引進更多學術界以外的人才進入智庫運營的圈子,加強與媒體、政府和國際機構等的合作關係,就一些重大項目,采取專項研究、重點突破的方式,培養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式智庫領軍人物,使中國智庫的能力建設及其國內外影響力的提升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國家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加強智庫的財力保障,拓寬資金來源。對於要打造的高端智庫,政府應承擔起智庫基本運行的資金,防止為了生存而走偏的現象。同時,應該推進《慈善法》盡早出台,鼓勵社會各界給智庫捐款。國外智庫所獲得的來自各界的捐贈在其資金來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國應該借鑒國外智庫籌集資金的經驗,允許不同組織和個人給智庫捐款,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智庫建設。對向智庫捐款的企業,國家要對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於非事業單位編製的智庫,免征所得稅。一流的智庫需要一流的人才,對智庫的高級研究人員,應實行個人所得稅返還,以便吸引高端人才進入智庫工作。與此同時,建立智庫定期公布資金來源製度。政府和社會要監督智庫的資金來源,防止非法資金流入,同時避免智庫脫離應有的客觀中立立場。
總之,麵對新挑戰,中國智庫界需要抓緊落實與執行其在研究內容、交流機製、運營方式和傳播路徑等方麵的改革。在確保中國實現國家利益的同時,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