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鼇論壇釋放的智庫發展新信息(1 / 2)

博鼇論壇釋放的智庫發展新信息

實踐探索

作者:王文

2015年3月29日,博鼇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最後一天,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博鼇研究院等幾家智庫聯合承辦了以“智庫在決策中的作用”為主題的閉門研討會。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全國人大常委、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美國亞洲協會主席施靜書,和40多名來自國內、國際著名智庫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大學校長參與此次論壇。央視此前曾推測,這場智庫論壇是今年博鼇的亮點之一,是博鼇亞洲論壇首次討論智庫作用與角色,也是自中辦、國辦推出《關於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來的第一場關於智庫建設的國際論壇。作為承辦方之一,筆者個人感觸最多的,是論壇所透出的關於智庫研究與思考的新動向。

三個需要重視的新問題

論壇主要分為兩個主題,涉及“國際智庫的經驗”和“中國智庫的機遇和挑戰”兩個層麵的問題。由於此前充分的溝通以及主講人的高水平發言,整場論壇的層次與討論質量相當高,許多結論性的觀點也值得重視。

一是時代對各國智庫的要求空前提升。大家普遍認為,目前各國智庫界麵臨全球化加快、科技發展和國際事務的即時性、多元化等21世紀的新形態。全球事務的扁平化使智庫研究需要更多地考慮來自國際上的各類變量,需要有更廣泛的研究對象,既要有聚焦於某個具體問題上的深度研究,還必須要考慮來自國內外方方麵麵的不確定因素。技術變化的最大因素來自於互聯網,網絡的不斷升級,迫使智庫運營者需要更多地利用互聯網思維,既要運用互聯網新技術進行信息采集、思想獲取、研究考量,還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產品傳播。

二是世界對中國智庫的期待空前提升。大家普遍認為,智庫建設遇到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機遇。中國智庫有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相比於國家崛起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智庫需要更多地跟上決策參考對知識產品的要求,要更多地與中國新地位相匹配。目前中國對外政策的新內容,如“一帶一路”、“G20”等,使中國智庫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運營邏輯等方麵出現了國際化的新機遇。國際新需求將會帶動中國智庫在闡述話語、國際交流與產品傳播等領域進行更多的改變。

三是智庫運營成本空前提升。隨著研究的深度、廣度與調研成本的加大,以及綜合人才與專項研究團隊的需求量的增大,智庫運營成本越來越高。此時,如何構建一個持續的資金來源,如何擴展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以及增強資金的透明度,是智庫目前麵臨的新型挑戰。

中國智庫發展的普遍滯後性

對於這場博鼇15年來的首場智庫論壇提出的三個重要問題,中國智庫在先前並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以至於在實際情況中出現了普遍的滯後。

從全球化的角度看,當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等美國智庫均在中國設分部,並頻繁舉行重要研討會時,中國智庫“走出去”的進程還遠遠沒有開始。目前,中國智庫最多隻是與國外智庫的合作,在當地開一些小規模的研討會。這些研討會通常規模很小,影響力也有限。而在那些重要的國際峰會場合,很難看到中國智庫人員的身影。相比之下,歐美許多智庫的國際觸角卻越伸越廣,他們一般以合作辦會的方式,可以在五大洲同時辦會,運用當地社會、媒體與政府的合作資源,在一些重要話題上最大範圍地獲得決策者的支持,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換句話說,歐美優秀智庫的個人和機構的生產效率、國際視野與合作能力,都遠遠高於中國。

中國智庫的互聯網化水平也相對較低。中國智庫學者通過互聯網收集數據的能力和資料整合能力相對落後,以至於分析的前沿度遠遠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需求。許多中國智庫的網站都處於長期休眠狀態,同時擁有微博、微信運營的中國智庫還相當少。不少國外智庫都已實現了互聯網電話、視頻與郵件群的國際會議,但中國智庫學者對此仍然相當陌生。在諸多重大問題上,歐美智庫均形成了巨大的研究網絡,但中國智庫有時還存在著學術研究長期麵臨的通病:山頭主義。互聯網思維的最重要特征“開放性”,在中國智庫界還沒有形成風尚。文人相輕,而不是文人合作的狀態,在中國智庫仍然相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