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度境外媒體涉華報道特點與對策(1 / 2)

2014年度境外媒體涉華報道特點與對策

實踐探索

作者:張睿

多年來,中國在國際輿論引導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成效離預期總有差距。2014年,這種情況有了明顯改善,分析其中關鍵,“首腦外宣”功不可沒。“領導人一張合影,比媒體發多少篇稿子都有用”。雖隻是一句笑談,但的確反映出了2014年中國推進“大外宣”過程中的亮點。

2014年,外媒格外關注中國領導人的出訪,迫切解讀其背後所蘊含的關於中國改革的新構思、新布局、新理念,及其將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和影響。這種關注度的提高,有助於我們在“全麵深化改革元年”推進國際輿論引導工作。

除了“首腦外宣”的成功,中國政府在新聞發布、互聯網環境治理、文化“走出去”等方麵做出的努力也在2014年收獲豐碩果實——中國官方發布的信息更多地得到外媒直接引用;淨化互聯網環境有效遏製了前幾年境外媒體與國內互聯網兩個輿論場相互呼應的局麵;各項交流活動的舉辦使中國軟實力更上一層樓。總之,2014年,中國的對外傳播工作呈現全麵立體發展。

一、2014年外媒涉華輿情態勢及特點

1. 以改革為主線,全麵解讀中國各大議題

2014年在中國發展的編年史中是極具特殊意義的一章,作為全麵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改革”是始終貫穿全年的主題。治國、反腐、經濟轉型、中國特色外交、社會民生……一年來,中國在多領域都有改革“大動作”。從境外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中,我們能夠很清晰地觀察到這些改革的路徑,以及國際主流輿論對中國改革的關注重點和期待所在。

由於境外輿論環境複雜化,各領域議題間相互滲透的程度日趨加深,這也成為外媒2014年涉華報道的另一大特點。外媒在就某一熱點議題展開報道時,通常會將之無限放大和引申,使其成為頌揚西方優越性或抨擊中國政治體製的“利器”。比如在有關MH370客機失聯事件的報道中,外媒在稱讚我國積極參與搜救工作之餘,卻還借此質疑我搜救動機,抨擊我計劃生育政策,談及中國信息審查、民眾對政府不信任等問題。

總體而言,2014年境外主流媒體涉華報道的態勢較為平穩,盡管在人權話題等傳統負麵議題上,外媒仍不時發聲,對我指責攻擊,在“暴恐”“占中”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上也曾出現較為集中的報道,但持續時間不長,關注力度有限。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麵,國際局勢風雲變化,烏克蘭、伊斯蘭國組織、埃博拉等熱點話題吸引了國際輿論;另一方麵,對中國改革進程議題的關注占據了外媒的主要精力。

2.“習式外交”展現風采,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在眾多領域中,外交是2014年外媒涉華報道的一個核心議題。在這一議題上,外媒報道態勢呈現出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外交首次超過政治和經濟議題,成為近兩三年來外媒涉華報道中最受關注的對象;第二,在外交議題中,最大的亮點並非傳統大國關係,而是首腦外交。縱觀全年,外媒密切關注習近平主席的曆次出訪活動,並對他提出的“亞太夢”“亞太安全觀”“新絲綢之路”等觀念展開詳細解讀。

在愈發紛繁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下,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往往影響一國的國際形象。從2014年外媒報道態勢看,習主席成功開啟中國首腦外交新時代,他親民自信、沉穩大氣的“習式外交”,加之第一夫人的添光加彩,成功幫助中國實現世界角色的華麗轉身,在設置外交議題、爭奪國際話語權、新型大國關係構建方麵均取得良好收效。

3. 以經濟增速“平穩下滑”為主調,接受中國經濟“新常態”

2014年,隨著中國經濟形勢步入“新常態”,外媒涉華經濟報道也表現出一些新特點。

從占比來看,由於2014年外交、政治話題格外突出,加之深化經濟改革的各項措施按照規劃穩步推進,外媒涉華經濟報道不溫不火。從論調來看,“唱衰論”“過熱論”“崩潰論”“硬著陸”“軟著陸”等常見調門均有出現,但表現得並不集中,且出現時間與經濟數據的發布有著較為直接聯係。比如,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相對乏力,外媒悲觀論調就有所增加;而到半年數據發布時,經濟增長加速,外媒開始出現擔心中國經濟過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