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度境外媒體涉華報道特點與對策(2 / 2)

總體而言,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穩下滑”是主論調,這表明國際輿論逐漸接受中國經濟新常態,更加務實、貼近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4. 意識形態分歧根深蒂固,報道中“捧西踩東”

由於中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外媒2014年涉華報道中仍流露出明顯傾向性色彩,在吹捧西方價值觀的同時,貶損中國所遵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方麵,外媒通常的表現是,在缺乏對所報道的議題進行全麵了解、客觀分析的情況下,就肆意發表用詞激烈的報道和評論文章。2014年有兩個較為突出的案例,一是麵對香港“占中”抗議活動,外媒最初的報道非常極端,刻意塑造學生領袖的“光輝”形象,抬高香港居民對於“民主”的追求;二是在有關新一屆政府改革問題的報道中,這一傾向也非常明顯,希望我按照西方社會的期望展開政治、經濟、司法改革的情緒強烈。

二、對於對外傳播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1.借首腦外交唱好外宣大戲,運用技巧獲得外國受眾接受

2014年,中國首腦外交贏得外媒的一致稱讚,習近平的個人魅力成功改善外媒筆下的中國形象,同時隨著亞太自貿區、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具體措施的出台,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得到部分外媒的稱讚。

目前,國內各大媒體已經乘著這股首腦外交的東風,加大力度宣傳“一帶一路”戰略。為了達到更好的外宣效果,就要考慮到中西方受眾接受習慣的不同,在外宣過程中注意技巧的使用。比如在宣傳“一帶一路”戰略給沿途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益處時,應注意避免空洞的宣傳語言。對此,一方麵可邀請對象國知名專家發表專欄或評論文章,對“一帶一路”戰略進行說明、介紹和評論;另一方麵可多從“人”的角度出發,講述動人故事,用實例來展現中國政策給沿線國家帶來的實際好處。

2.冷靜對待外媒意識形態傾向,展現我大國自信心態

隨著中國崛起,外媒希望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日益增多,涉華報道中流露出的希望中國按照西方預想前行的情緒也愈發濃重,意識形態色彩愈發明顯,表現在:對於我國政府做出的符合西方價值觀取向的舉動予以高度稱讚;對於不符合西方預期的做法,則強加抨擊指責,用詞激烈程度日甚。

麵對這一態勢,建議以平穩心態,大國自信,淡化處理,不予正麵回應,堅持走我們自己的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這種報道態勢自然會逐漸減弱。

3.以數據事實為依據,主動解讀經濟改革措施

2014年外媒涉華經濟報道的深度解讀文章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為外界對中國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強,但同時,也與中國經濟部門缺乏與外界溝通不無關係。外媒認為,有關部門緘口不言的態度一直令試圖解讀中國貨幣政策走勢的人們困惑不已,而且降低了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鑒於此,建議加強有關部門對經濟政策,尤其是重大敏感問題的官方權威解讀;及時公開相關信息,用數據說話,避免“口號式”評論;鼓勵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智庫和學者積極參與到關於經濟改革的對外宣傳工作中,同時加強與國際學界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交流研究。

4.重視智庫作用,深化國內外理論交流

在習近平主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之際,建議重視國內頂級智庫的發展。在這一方麵,可加強國內外專家智庫的交流,組織雙方就特定議題展開定期或不定期研討,及時了解西方思潮的時代變化,並向外界傳達出中國的理念,進一步提升中國思想的國際幹預力,助推中國軟實力發展。

5.國內媒體應避免偏激言論,以免授人以柄

筆者在日常搜集外媒涉華報道的過程中發現,外媒大量引用中國某些媒體的報道,但這種引用並非善意,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中諸多援引內容或頗具民族主義情緒,或多為無稽之談。之後,外媒主動將這些論調曲解為中國政府的聲音,借此抨擊中國政府及相關政策。

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建議國內媒體在報道、評價重大事件時,秉持低調、平衡原則,謹慎使用激烈的字眼,不能為了自己“博眼球”“搏出位”,給涉華輿論增加負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