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際涉華圖書出版特點分析
實踐探索
作者:袁魯霞
2014年,全球圖書市場整體向好,外版涉華主題圖書也呈現上揚走勢。在這一年裏,中國主題圖書在國際輿論中的影響力、在國際主流媒體的曝光率都大於2013年。在海外出版商出版熱情高漲的帶動下,2014年涉華圖書出版呈現出新特點。
一、圖書出版數量持續穩步增長,選題角度和觀點多樣
從2005起,筆者便對全球最大的圖書網站亞馬遜英文網進行跟蹤調查,通過該網站提供的檢索路徑,利用關鍵詞搜索以及人工篩選等手段獲取數據信息。
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的數據搜集和篩選發現,近10年來,海外涉華圖書出版數量持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2014年全年,海外涉華圖書有近8000餘種,比2013年的6300種增加26%。
在熱點選題方麵,新話題、新領域選題有所增加;傳統文化類圖書數量不減,經濟類圖書仍是涉華選題最大類別;對中國研究的學術類圖書增加顯著。
總體來看,海外涉華圖書的內容在研究深度、廣度和國際影響力上都超過往年,整體觀點和判斷基本平衡、正負兼具。既有肯定我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執政方略、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也有否定中國發展前景、一味強調中國內政外交麵臨的問題和挑戰的複雜聲音。
二、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研究成為熱點
2014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展現執政新風,海外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專著集中出版,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曆、治國理政理念、個人魅力等給予了特別關注。
鄭永年的新書《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China Enterning the Xi Jinping Era),代表了海外不少學者對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認識。戴維·蘭普頓的《追蹤領導人:鄧小平到習近平治下的中國》(Following the Leader: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馬諾蘭江·莫漢蒂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從毛澤東到習近平》(Ideology Matters: China from Mao Zedong to Xi Jinping)等書,在肯定幾代領導人取得的驕人成績的同時,也都對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寄予厚望,期待中國領導人能夠克服內外挑戰,並承擔更多的責任、發揮更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除了海外學者的相關著作外,國內推出的部分圖書也助推了外界的“中共領導人研究熱”。例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一書,在法蘭克福書展舉行首發式後即受到熱烈關注,引起強烈反響,國際知名學者和政治家紛紛給予高度評價。截至2015年2月底,該書已在海外發行30多萬冊,取得近年來單書海外發行的最好成績。
三、涉華選題緊扣中國內外政策和環境的“新常態”
2014年,中國麵對複雜的內外環境,堅持和平發展,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措施,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與此相對應,海外專家和出版商的熱點選題具體包括了以下內容:聚焦對中國外交理念的研究,尤其關注中美關係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動態,借此分析中國是否在“挑戰國際秩序”;洞察中國經濟“新常態”,分析中國經濟走向全球的影響,特別是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中國移民的海外生活、國企民企的作用等話題受到更多關注;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對地區發展穩定和全球秩序產生的影響;觀察執政黨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管理的新變化;分析中央在反腐敗、網絡環境治理、食品安全保障、環境汙染整治等問題上的處置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專家學者著書立說帶動國際社會客觀看待中國
縱觀2014年的涉華圖書,許多中國問題研究專家以實證研究為基礎,態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對傳統誤解和偏見進行修正,並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他們的觀點經過國際媒體的報道傳播,有利於外界對中國的全麵了解。
例如,著名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拉迪在《超越毛澤東的市場:中國私營企業的崛起》(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中表示,他撰寫該書的初衷是要澄清外界的“中國經濟被國有企業主導,國企發展是在以犧牲私企發展為代價”的觀點。資深記者霍華德·弗倫奇在《中國的第二大陸:百萬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國》(China’s Second Continent: 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一書中的結論:中國正在與非洲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模式,中國無疑是強勢的一方,但並不是“新殖民主義者”,引起國際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美國前沿戰略集團總監及美國美中關係委員會委員周樂達《中國走向西方:關於中國企業國際化你不得不知的事》(China Goes Wes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inese Companies Going Global)一書,致力於打造西方和中國商業交流之間的橋梁,通過關注如何縮小中西商業間的認知差距,為雙邊的執行者提供建議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