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編排順序欠合理。《人體結構與功能》整體編排順序為:第1章緒論、第2章細胞、第3章基本組織、第4章運動係統、第5章消化係統、第8章呼吸係統、第7章血液、第8章脈管係統、第9章泌尿係統、第10章生殖係統、第11章感覺器官、第12章神經係統、第13章內分泌係統、第14章能量代謝與體溫、第15章胚胎發育。人體各係統的編排規律是先講結構(大體——微觀),然後講其生理功能,而機體功能的調節方式最重要的是神經調節,這就與神經係統知識有關。按現有的編排順序神經係統為第12章,前麵在講授消化、呼吸、脈管、泌尿等重要係統的功能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器官、係統的神經分布及其調節,學生往往會感到很迷茫。還有,血液及脈管係統編排在消化、呼吸係統的後麵也不甚合理。
(4)選字措辭欠妥或錯誤、概念表述前後不一致。例如P253“腎小管濾過率”這一說法有誤,隻有“腎小球濾過率”之說,我認為此處改為“球-管平衡” [1]更合適;又如在第9章泌尿係統中多次出現的是“集合小管”一詞,而在第13章內分泌係統中出現的則是“集合管”,前後表述不一致。
三、改善措施及教學建議
1、改善措施
(1)適當調整編排順序。教學內容的先後順序既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又要兼顧前後知識內在的關聯性,而且還應考慮到有部分內容要留到第二學期跟病理學同時開課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新的編排順序應調整為:緒論、細胞、基本組織、運動係統、神經係統、血液、脈管係統、消化係統、呼吸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內分泌係統、感覺器官、能量代謝與體溫、胚胎發育。
(2)校正錯誤。P31、P292多處出現“耳郭”應改為“耳廓”;P153第4-5行“CO2的擴散速率是O2擴散速率的2倍”說法有誤,“2倍”應改為“20倍”[2];P161“正常人血液中NPN含量為14.3~25.0mmol/L(20~35mg/100ml),其中尿素占1/3~1/2。”“尿素”應改為“尿素氮”;P369表13-1“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中的“因子”應改為“激素”;P167“紅細胞在發生過程中的主要形態變化規律是:細胞由小變大,細胞核從有到無,細胞質由嗜堿性到含血紅蛋白的嗜酸性。”此說法有誤,“細胞由小變大”應改成“細胞由大變小” [3];P249~250多處出現的“腎小體的濾過功能”、“腎小體有效濾過壓”、“腎小體濾過率”等概念中的“腎小體”均應改為“腎小球”更為嚴謹。
2、教學建議
(1)合理安排教學計劃。《人體結構與功能》總教學時數約150學時,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後續課程病理學教學的不利影響,第一學期的授課計劃可定為周8學時,這樣一來,第一學期就可以完成學時總數的2/3,留到第二學期的授課內容就隻有較少一部分了。
(2)編寫與教材配套的習題集。為了彌補教材每章後麵思考題題型單一、知識涵蓋不夠全麵的缺陷,可以編寫配套的習題集,采用名詞解釋、單選題、多選題、判斷改錯題、填空題、問答題等形式多樣的題型,加強對學生“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鞏固教材內容,適應全國統一的護士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借閱《生理學》教材及參考書。
以上是本人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對“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的看法,以及對趙鳳臣2007年版《人體結構與功能》教材利弊的分析和一些粗淺的建議,僅一家之言,與大家共商!
【參考文獻】
[1] 周森林.生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75.
[2] 姚泰.生理學(第五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149.
[3] 劉賢釗.組織學和胚胎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47.
【作者簡介】
黃惠華(1967-)女,湖北武漢人,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醫學基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