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的利與弊
教學改革
作者:黃惠華
【摘要】“人體結構與功能”是高職護理及相關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但使用的教材存在著編排順序不合理、概念表達不一致、係統性欠完整等問題。改進建議一是在教材方麵重新編排順序,校正錯誤;二是在教學方麵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編寫與教材配套的習題集等。
【關鍵詞】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優點;不足;改進建議
筆者從事不同層次(中專、高職高專、專升本)、不同專業(護理、醫士、助產、中西醫結合)的生理學教學工作二十餘年,期間也曾多次擔任過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及由二者合並而成的正常人體結構等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近幾年來由於課程改革,又一直從事高職護理專業“人體結構與功能”這一新的醫學基礎綜合性學科的教學工作,以下筆者就該課程設置的利弊談談幾點粗淺的教學體會,與同行交流、切磋。
一、“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人體結構與功能”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胚胎發生以及生理功能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高職護理及相關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掌握護理技術的先修課和必修課。課程內容包括正常人體結構和人體功能兩大部分,即包括傳統課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生理學。
高職護理專業教學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曆年來課程設置門數越來越多,但總時數是不變的,隻能通過壓縮每門課程的教學時數來平衡這一矛盾,相對而言教學時數的減少必然會給該課程的學習帶來困難。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需加強技能操作實訓,因此適當減少基礎課學時,減輕學習負擔,進行課程的重組和綜合非常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許多從事醫學基礎課教學的同仁進行了大膽的嚐試,最早的《人體結構與功能》教材是竇肇華主編,2000年9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供高職高專護理學專業使用的新教材。2003年7月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趙鳳臣主編的《人體結構與功能》,試用幾年後,趙老師帶領的教學團隊對該課程的設置及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在聽取同行意見和建議後,對原教材進行了大量的修改,新版本於2007年8月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性質為供高職高專(應用型本科)護理專業及相關醫學專業使用的21世紀應用型人才護理係列規劃教材,目前該書正在廣泛應用,至2011年9月已第4次印刷。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以下就以該教材為例,談談教學體會和建議。
二、“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的利與弊
1、優點
“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設置最突出的優點是增加學習的有效性,節省教學時數。《人體結構與功能》新版教材淡化了學科意識,充分體現“人體”的整體概念,將傳統意義上的解剖(即結構)與生理(即功能)進行了融合,盡可能使形態與功能緊密聯係,密切結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優化教學內容,側重於講授與護理工作相關的知識。高職傳統教學模式是按學科分開教學,各學科知識相對獨立,各自成書(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微縮版)、各自講授。通常第一學期先講授結構學部分,讓學生了解、掌握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第二學期講授功能學部分,講解人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兩大部分的學習時間跨度較大,不利於學生對人體整體結構與功能的認識。
2、不足之處
(1)不利於後續課程的學習。《人體結構與功能》教學時數雖然比三門傳統課程總學時數有了明顯的減少,但仍需約150學時。由於曆年來高職新生入學時間較晚,加上兩周的軍訓及新生入學教育,開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國慶節之後,學習周期為上、下學期共一學年。由於學生大三就要進入醫院實習,在校兩年的學習時間非常緊張,大多數學校把病理學課程也同時安排在第二學期,這樣一來導致突出的矛盾是:有的係統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還沒開始學,就要講授其異常結構與功能了,這與課程內在的循序漸進規律是相違背的,也不利於後續課程的學習。
(2)生理學知識割裂得支離破碎,係統性欠完整。生理學是護理專業成人教育專升本入學考試的必考專業基礎課程,現在社會各大醫院雖然護理人才缺口較大,但急需的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的人才,所以高職生如果在校期間生理學知識學得不夠係統,則對其日後的繼續深造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