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應對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途徑選擇
教學改革
作者:李春光
【摘要】生活環境、體育課程存在的缺陷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確實是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高校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的對策主要是:提出明確體育教學目標,優化體育教學過程;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改革教學方法,科學評價學生體質;改善體育教學環境,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等。
【關鍵詞】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原因;對策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組織研製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2002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目的在於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同時也是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10餘年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體育課程的建設,也提高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熱情,但我們還是不可否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現狀,高校體育課程也存在一些諸如:大學生1000米測試結束後猝死、田徑運動會長跑項目的取消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如何應對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完成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的教學任務。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原因解析
1、生活環境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誘因
中學生是在家長、老師的嚴格管理中學習、成長,學習生活等各方麵都有家長、老師的束縛,中學生在校期間相對來說隻有升學單方麵的壓力。進入高等學校後,學生依靠自己來管理自己,高等學校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大的施展才華的舞台。高校生活再也不強迫學生必須去做什麼,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弱,就會讓學生產生懶惰思想,比如“晚上遊戲到深夜,早上帶飯去課堂”現象就會發生,生活環境的改變帶來思想意識的變化,學生不僅不會去關心自己的發展,不去關心自己的學業,也就無從談起體育鍛煉。
2、體育課程改革難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
體育課程改革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在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對於課程改革的投入非常有限。國家非常重視課程改革,但課程改革的深度停留在理論層麵,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理念在不斷提升,但在操作平麵,受製於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等各種原因,先進的理念很難在實踐層麵落實。現代媒體網絡的迅速發展,學生知識的迅速增長,以及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學生對於體育的需求在不斷的提高,更多的學生希望能夠接觸新興體育項目,更多的是對於流行體育方式的追求。對於體育教學中的體育內容,學生存在著很大的厭煩情緒,更多的是在應付體育課。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說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適應了高校的發展,滿足了高校學生的體育需求。
3、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缺失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對大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學校體育文化包括體育課程的影響、校園體育競賽、校園體育俱樂部及各種體育社團組織、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等。校園的廣義體育文化,與其它文化形態存在著拉力的關係。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各種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形態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空間向高校學生滲透,當今,網絡虛擬社會、遊戲、狗仔新聞、名人緋聞、各種雜誌、小說等文化的吸引力對體育文化形成巨大衝擊,如果體育文化的吸引力很低,其它文化形態就會取而代之。很多文獻的研究,麵對於體質健康下降、體育鍛煉參與率低、對體育課沒有興趣等問題時,其對策總是從領導重視、製定政策、增加限定措施來解決問題,比較少從體育文化建設來吸引學生,其結果是學生的興趣由於文化吸引力的拉力而投向了其它領域。
二、高校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的對策
1、明確體育教學目標,優化體育教學過程
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全麵發展的高質量人才,體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不可輕視,我們應該改變傳統對於體育教學目標的認識,應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麵對體育教學目標進行認識,不僅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及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身心健康,具有終身體育鍛煉意識。體育教學過程有教師、學生、教學方法與手段、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反饋等構成,最將上述因素綜合考慮,進行最優化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體育教學的過程是一種複雜的動態過程,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實現以教師、書本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活動方式為中心的轉變,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全麵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向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麵教育和發展轉變;合理、科學地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教法四個基本要素的相互聯係和互動關係,探索體育教學的規律,建立一個有效可行的教學過程優化結構,才能做到真正地提高高職體育的教學水平,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