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民辦高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思考(1 / 2)

提高民辦高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思考

教學改革

作者:白雲

【摘要】目前民辦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著“滿堂灌”現象嚴重、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忽視學生職業認知能力培養等問題,建議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積極開展案例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踐場所建設,以期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

【關鍵詞】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存在問題;改進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會計就業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麵大量會計專業畢業生不斷湧向社會,另一方麵企業、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缺乏實用型會計專業人才,這種數量與質量間的矛盾對會計專業學生在知識儲備、適應性以及靈活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進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會計專業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要求高職教育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民辦高校會計專業,隻有針對自身特點,加強校內實訓環境建設,積極推進校外實訓環境構建,推廣案例教學,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係,從根本上解決會計專業教學質量問題,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而改善會計就業狀況。

二、目前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式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被眾多高校會計專業沿用,一門課程,“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式的課堂教學使得專業知識顯得過分抽象、枯燥無味,教學沒有啟發性,缺乏形象化,教師與學生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讓學生產生反感,學生也就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使得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流於形式,教學工作成了夾生飯,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2、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

目前,從事會計教育的教師隊伍中擁有一定企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經驗的教師不多,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專業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絕大部分會計專業的教師是從學校到講台,從學生到教師,沒有參加過相應的實踐鍛煉,缺乏豐富的會計專業社會實踐經曆。在講授專業課時不能很好地引用實踐案例闡述基本理論和原理,不能用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來充實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是紙上談兵,照本宣科,難以勝任實踐教學工作。

3、忽視學生職業認知能力培養

現代企業都十分注重考察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因為企業深知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員工可以較快地適應企業的要求,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促進者。目前,會計專業教學往往隻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硬性灌輸,缺少對現行會計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教學,學生對於會計行業缺乏職業認知,走上工作崗位後,出現高分低能、靈活性差、社會適應性差等現象,與企業的用人要求相差甚遠,既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妨礙了學生今後的發展。

三、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改進意見

1、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提起會計教學,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抽象、難懂和枯燥乏味,教師教的無聊,學生學的無趣。那麼,怎樣使會計這門商業語言能夠讓大家喜聞樂見,輕鬆愉快地接受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製,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方法有很多,對於同一課程、不同教師和不同類型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但哪些方法是適合於自己學生的呢,這卻是一直困惑很多教師的一個難題。比如《會計綜合模擬實訓》這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們接觸到了大量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印章、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會計報表等實物,並帶領他們處理日常業務,最後整理、裝訂憑證。讓他們意識到各類憑證、賬簿等的作用,深深體會到該課程的學習對於日後工作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去學習這門課程,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再比如《基礎會計》課程學習中,學生初次接觸賬戶結構時,對於“借”或“貸”常常感到糾結,分不清“借方”與“貸方”,理不清“借方”與“貸方”分別何時表示增加或減少,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大家從最熟悉的資產類賬戶“庫存現金”入手,讓大家明白“借”或“貸”僅僅代表的是賬戶的方向,既解決了學生的疑難問題,又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會計課堂授課中,應根據課程性質,積極組織開展“以思導學”、“以情引學”、“以練展學”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思考、解惑和練習中獲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積極開展案例教學

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也要掌握教學藝術,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擺脫了傳統理論與應用相互脫離的現象,教師於教學中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討論,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學習為注重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