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華:“莊主”又改行(1 / 1)

楊華:“莊主”又改行

專題

演員、企業主,北京人,47歲。作為演員,他沒有知名度。但是,在中年一輩的北京演藝圈子裏,楊華算得上是個小有名氣的頑主。他演過戲,做過買賣,後來置辦了一條外景街,專供劇組拍電視劇。到今天,他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建起了一座攝影棚,當起了老板。

其實,當演員才是楊華最大的誌向,而且出身北電表演係的他,確實有過成名成腕的機會,可惜年輕時就改了行:他學表演出身,進了全總話劇團,80年代初就開始參與過不少電影電視。不過,當時的演員行當,機會少,收入少,在家裏人的勸說下,楊華很快就改行,進了外資酒店當經理,而這在當年,算得上是收入高又體麵的好差事。再到了經商熱潮起來的90年代,跟很多人一樣,楊華下了海,倒騰起了服裝生意,買賣越做越大,長期供應俄羅斯、中亞市場,他甚至跟阿富汗塔利班組織都有業務往來。

然而演戲的癮頭一直澆不滅。開始隻是零星客串,後來生意穩定以後,楊華幹脆把業務交給別人打理,自己專心跟著劇組跑,樂此不疲。

後來,他給自己又找了另一個圓夢的形式。他先是在京南的亦莊,買了一塊地。搭起了一條外景街,平時既可以用來搭景拍戲,還能供圈裏人紮堆放鬆。因為熱心腸愛張羅,楊華又在圈子裏得了個“莊主”(“莊”指亦莊)的外號。後來外景街遇到政府拆遷,他很精明地要求換一塊開發區的地皮,然後在其上搭起了兩棟一套的頗有規模的攝影棚,能拍戲,也能做演播室、後期工坊、舞台劇排練場、影視公司辦公室,業務一下子升級了好幾個檔次。說起來,這是他的又一次改行,這兩年,楊華的業務兩頭不耽誤:一邊是自己的攝影棚裏,拍出了熱播劇《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而他本人則參演了高希希的大戲《毛澤東》,以及曾獲金馬最佳新導演獎的何蔚庭的新片《溫水蛤蟆》,演戲也逐漸上了檔次。

什麼時候最愛看電影

特別愛看電影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82年到85年的時候,當時特別愛看。存上大學的時候我喜歡《人到中年》《血,總是熱的》這些電影。我以前最欣賞的就是薑文演的《芙蓉鎮》。

重回電影路

不管我幹什麼職業,出口也好,建廠房也好,我的心都離不開電影。我老想著碰到一個好的導演,一個好的劇本,重新走回電影這條路。

我周圍的人都成功了,我感覺自己還在原地踏步,盡管他們說你的事業和我們不一樣,但我老覺得自己總在邊緣。我周圍的人,比如馮遠征、張唏臨,年輕的時候都是一起玩的,但我現存這麼胖了,也不想減肥了。劇組可能需要一個胖子,我就可以過去。我去了後不會給人掉鏈子。我現在演戲都不是為了掙錢,就是因為喜歡這個,之前的專業學的就是這個,隻是我丟掉了,如果不是八十年代的社會大變革,沒準我就堅持下來了,可能也就不會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