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強:我就是勵誌片
專題
演員,河北人,30歲。從北影廠門口的“民工”群演,躋身當下最重要的青年演員之一,王寶強堪稱“中國夢”的代言人,代表作有《盲井》《天下無賊》《人在囧途》《HELLO!樹先生》《泰囧》等。
小時候看完《少林寺》,就真的去少林寺去拜師學藝。16歲學成出山,跑到北京,一心想當個武打片明星。由《少林寺》引發的這一係列又軸又愣的人生決定,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能放在社會新聞裏做反麵教材。但是在王寶強這裏,成功了。
《少林寺》決定的命運
王寶強出生在河北南和縣賈宋鎮的大會塔村,村子裏趕集,會弄一個帳篷,五毛錢能看一天電影。盡管《董存瑞》《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這些電影王寶強也都很喜歡,尤其是《小兵張嘎》這種軍事題材的兒童片,讓他覺得“很想當英雄”,但什麼都沒有第一次看李連傑的《少林寺》來得震撼。
跟小夥伴們一起在露天場地看完影片之後,王寶強有了一種強烈的想演電影的欲望,和朋友們當場決定要一起去少林寺學武拍電影。一幫小兄弟回去跟家裏麵商量,但是都沒去成,就他去了。“當時我跟爸媽說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太願意我去,因為我太小。於是我就跟他們說:我以後要是能拍電影賺錢的話,一定好好孝順你們。就是因為這句話,他們就同意了。”
結果到了少林寺才發現夢想還很遙遠。練武很辛苦,而且也壓根沒有拍電影的機會。
北漂:艱難的起步
16歲,功夫學成,王寶強離開河南,來到北京,開始圓夢。
他的北漂歲月起步實在艱難。沒形象沒演技沒文化,做群眾演員也毫不起眼,王寶強窮到幾乎連飯都混不上,不過雖然沒錢去影院看電影,但也省錢買碟看。不過,對他來說,看電影也不是為了學習表演,而隻是“單純愛看”,“看了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想扮演成戲裏的人”。
當時的王寶強和大多數北漂的想法一樣實在,除了電影夢想,奮鬥中看不到前景時,更多時候靠另一種信念支撐:自己混好了,就可以讓父母過得好一點。自己如果回去的話,也就一事無成,連跟別人一起上課都跟不上了。那時的景況進退兩難,王寶強隻好天天自我安慰說年紀還小,應該還有不少機會,退路也給自己想好了,萬一真不行,自己好歹學過武術,可以去幹武行,或者在劇組打雜來維持生活。傻根、許三多、王寶
在北京這樣的日子一熬就是三年,然後王寶強終於拍了第一部戲,《盲井》。剛拍的時候,他心裏還有點不情願,覺得不是自己向往的那種武打片,心想“農村這點兒東西,拍出來誰看呀”。結果就是跟《少林寺》八竿子打不著的《盲井》,真正讓王寶強跨進了電影的門檻,雖然這部拿了不少獎項的電影,隻在小圈子裏叫得響,卻把王寶強指向了馮小剛,到了2004年賀歲檔的《天下無賊》,全國觀眾都記住了一張臉:傻根。
如果說《天下無賊》真正實現了王寶強的電影夢想,那麼真正改變他生活狀態的則是電視劇《士兵突擊》:“—下子從閑死到了忙得要死。”
此後,他成了一個勤奮而高產=的明星,有客串有主演,有爛片有好片,總之毋庸置疑,中國影壇出產了一個氣質獨特的演員。而他從龍套出身的勵誌故事,遠比《泰同》裏王寶更傳奇,更是激勵了無數北漂從影的年輕人。
勵誌電影夢
王寶強成了明星,跟他小時候特別想演的大英雄一樣,光環耀眼,備受矚目。但是現在的他,卻更喜歡看《盲井》那樣屬於小人物的電影,他欣賞賈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因為“覺得比較貼近普通人”,反映了當代現實,“還有點黑色幽默”;他也喜歡《鋼的琴》,因為跟《Hello!樹先生》一樣都是小人物大情懷的故事;當然還有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每次看都很有感觸”。
王寶強特別想拍一部電影,就講自己小時候在少林寺的那些故事,還有來北京做群眾演員的那些遭遇。為電影夢想來北京後,迫於生計,他還到工地上千過活,這些事情有時候和電影絲毫“不搭杠”,但最後就是這種不搭杠成就了王寶強。“我從小到大的經曆,我一直想拍成電影,但時機不成熟。如果這段經曆拍成電影的話,我會拍成一部勵誌片,我想自導自演,因為我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如果經曆在別人身上,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挺神奇的。有一點我一直想說:‘想到’你還得去‘做到’,‘想到’和‘得到’中間有一個‘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