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龍:群頭升級
專題
製片人,39歲,回族,甘肅人。農民出身、無學曆的電影人,曆任群眾演員、場工、群頭、劇務、製片主任、導演和製片人等職務參與過《大腕》《臥虎藏龍》《英雄》《乾隆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大量影視劇。
馬金龍沒念過幾年書,十來歲就來北京打工,在飯店洗過碗,賣過烙餅,後來自己開了個小門臉。1998年,他的建材生意黃了,閑極無聊,投奔在北影廠大門口附近開店的姐姐。然後就像很多電影圈傳奇一樣,他在北影廠門口,被袁詠儀版《花木蘭》劇組拉去當群演,大冬天在水裏泡了7天,結果裏外裏才掙了100塊錢。不過這個有一句台詞的演出讓他上了癮,“好玩,有意思”。
他從此入了行,一發不可收拾。做群頭就像做將軍
不過他很快發現自己缺乏演戲的天賦,倒是性格裏擅交際、會調度、能管人的一麵,被激發了出來,他很快幹起了場工和群頭(又稱“穴頭”,群演的中介、現場組織者)。特別是第六代導演管虎講述農民工進城的《上車,走吧》,從劇情和製作兩個層麵都讓他開了竅,電影不但看起來有意思,拍起來也有意思,而且“原來跟我們這樣的鄉裏人也有關係”。除了調度了該片的各路原生態演出的群演,馬金龍還演了一場和黃渤及高虎大打出手的戲,過足了戲癮。最後,片尾字幕上映出來的名字,也特別讓他有成就感。
很快,豪爽也心細的馬金龍,逐漸坐上了北京影視圈群頭的頭幾把交椅。《大腕》《臥虎藏龍》《十麵埋伏》等大片,都是他來負責群演的招募和現場安排。在他最忙的“03年、04年”,最高峰時要同時調度8000人。一天管七八個劇組。
他記得最誇張的一次是,在京郊的一處影視基地裏,他要現場負責同時在拍的五部戲,所以就騎著一輛沙灘摩托車,四處衝鋒,有一種在戰場當將軍的感覺。
變成製片人
做群頭要解決很多棘手問題,比如演戲演了一半,某個演員突然失蹤,馬金龍就要滿世界找他,還得給公安局簽下文書,保證“絕對不打”才能把人帶走;又比如古裝動作戲裏發生人身意外,馬金龍當時抱起二百斤重的人就直衝醫院,此後還要處理賠償、喪葬事宜。在片場特別容易出現的狀況是“打架”,因為片酬、甚至是盒飯的差別,從一兩個人的單練,到成千上百號人的大亂鬥都有,經常都得讓馬金龍來出麵擺平。這些都讓他感到萬分疲憊。
於是,後來他也就慢慢轉型,做起了製片,到今天,雖然沒成大氣候,但他已經作為製片人,製作了四五部小成本的、專供CCTV6的電視電影。2014年,馬金龍的最大任務是,兼任導演和製片人,拍好農村題材的膠片電影《草木年華》。他經常說,真是沒想到,自己會吃上電影飯,不過,這個行業實在讓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