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幻覺

電影

作者:瘋狂鑽石

2001年,年僅26歲的理查德·凱利攜自編自導的處女作《死亡幻覺》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獲評審團大獎提名,大放異彩。後來影片公映時恰逢“9·11”事件發生,小範圍上映後便匆匆下線,卻仍然依靠影迷的堅挺口碑衝入IMDb Top250榜單之內,並在2002年獲得土星獎最佳年輕影ren 作品獎。《死亡幻覺》因此可以被歸入影史最出色的處女作之列。

《死亡幻覺》的誕生並不順利,理查德·凱利當初推銷劇本時四處碰壁,直到在一次《霹靂嬌娃》的片花放映會上遇見德魯·巴裏摩爾。巴裏摩爾後來為《死亡幻覺》拉來投資,成了影片的製片人,還在片中飾演了男主角Donnie Darko的語文老師,以她獨到的眼光促成了這部經典的誕生。

影片的成功應該歸功於鏡頭內外兩種完全不同的精彩:鏡頭之內,它文藝得讓人心醉;鏡頭之外,它又炫酷得讓人尖叫。在年輕的觀眾群體中,文藝青年和科技宅這兩個興趣相異的群體,似乎都能找到理由為它傾倒。

在科技宅眼裏,這是一個乍一看相當俗套的科幻懸疑故事:世界因為莫名的原因進入_個被稱為“離線宇宙”的時間進程中,並且即將毀滅,男主角成為神選之子,試圖在末日來臨前拯救世界。可就是這樣一個俗套的設定卻被《死亡幻覺》玩得風生水起。通常來說,懸疑題材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範式,比如說它們必須在鏡頭之內就把完整的故事交代清楚,即便是基於原著小說改編的作品,觀眾也沒有在影片之外查閱資料來弄清劇情的義務。一部電影如果先挑起觀眾的好奇心,最後卻對謎底語焉不詳,那就構成了對觀眾的欺詐——這是懸疑題材的大忌。而《死亡幻覺》卻偏偏犯了這一大忌,因為如果僅靠編導在鏡頭之內交代的信息,觀眾幾乎不可能完全理解它的劇情。可有趣的是,在鏡頭之外,《死亡幻覺》為自己製作了一個很有可玩性的解密網站,通過互動性極強的解謎遊戲,大家可以找到影片內沒有交代清楚的細節。可以說,影片本身以及這個解密網站加起來,才組成完整的《死亡幻覺》,讓它成了一部可看又可玩的另類影片。

在文藝青年眼裏,影片則呈現出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麵貌:你可以看不懂故事裏怪異的設定,但這沒有關係,因為你一定感受得到它的情懷。單就影片鏡頭內呈現的內容來看,拯救世界這件“小事”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對孤獨感的描摹才是它的重點。男主角其實也不是一位救世主,而隻是一個憂傷的年輕人,始終與整個世界隔閡並且對立;眾人皆醉我獨醒,洞察世間的虛偽和醜惡卻也無力改變;最後拯救世界,也隻不過是為了能讓心愛的人活下去。

《死亡幻覺》有意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了20世紀最昂揚向上、陽光燦爛的80年代,這讓躲在陰影下的男主角顯得格外形單影隻。鏡頭之外,《死亡幻覺》前衛而炫酷,而在鏡頭之內,它彌漫著讓人心碎的憂傷。它用奪目的外表讓你目眩神迷,可是到了最後,你會發現真正打動你的,是剝離所有浮華之後留下來的那個柔軟的內核。

正是因為成功地將文藝與科幻懸凝集於一身,所以《死亡幻覺》其實是一部不必燒腦的燒腦電影。燒腦電影有兩種:一種在複雜的劇情設置之外別無他物,隻有撥開劇情的迷霧才能體察它的美妙;而另一種則是把複雜的劇情設定當作背景,襯托在編導真正想要表達的情緒背後,就像《死亡幻覺》這樣——如果你有幸看懂了,你會明白它有多酷;如果沒有看懂,那也無關緊要,因為它看起來依然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