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西昌尋找真正的火把節(1)(1 / 1)

印象西昌

文/袁虎

尤其是在安寧河穀西昌這一塊,由於自古以來經濟富庶、人煙輻輳,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程度高,西昌火把節的熱烈程度往往讓人歎為觀止。

火把節上最感興趣的就是玩火,扛著一個大火把在街上跑啊、跳啊,這時候所有的煩惱都一掃而空了。

火把節是西昌最大的看點之一,要想不虛此行,火把節的幾個環節“拜節”、“狂歡”都要參加。彝族的“阿米子”漂亮得很,你在火把節選美上就能看到……

在民俗學家眼中,西昌彝族火把節是最隆重、最熱烈的:它規模巨大、節目內容豐富,具有民俗學研究的標本式意義;而在西昌居民看來,這個一直伴隨他們生活的節日沒什麼複雜——就是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火”。歌舞、歡笑組成了節日裏的一切;同樣的,到西昌參與火把節的遊客,除了能感受到這裏火一般的熱情,嘹亮的山歌、漂亮的彝族“阿米子”(姑娘)也是節日慶典上動人的風景……

西昌彝族火把節究竟是什麼樣的,相信每個參與過的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作為能與巴西裏約熱內盧狂歡節、德國慕尼黑啤酒節齊名的全民性狂歡節日,它的無限風采“紙上寫來嫌不足”,隻有親身體驗才能知曉了。

彝族火把節的“第一觀景地”

彝族火把節的曆史源遠流長,最早在唐代,大小涼山的彝族民眾就開始過火把節了。“在大小涼山,火把節就是全民的節日,不僅彝胞要過,漢族、藏族和其他民族也紛紛參加,熱鬧得很。可能也是因為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的原因,每年火把節的日期在彝曆中是‘豬月下半月九日’(彝族的傳統曆法是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紀年、紀月、紀日的),恰恰就是漢族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所以,火把節稱為‘豬月火把節’或者‘六月火把節’都沒問題,彝族同胞都認可的”,羅家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彝學專家,在他看來,由於國家對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加大,涼山地區火把節的火焰正“越來越旺”。

“涼山州範圍廣大,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毫無疑問,這裏的火把節就是國內最熱烈、最豐富多彩的。涼山州各地的火把節都有看點,尤其是在安寧河穀州府西昌這一塊,由於自古以來經濟富庶、人煙輻輳,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程度高,西昌火把節的熱烈程度往往讓人歎為觀止……別的不說,大家都知道明代四川出了個狀元叫楊升庵,詩文雙絕。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升庵被貶雲南路過西昌時,恰好趕上當地的火把節。關於當時的節慶盛況,楊升庵是這樣描寫的——‘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鬥落人間’,這首詩生動描繪了600年前西昌火把節的場景,而那句‘滿天星鬥落人間’就是指處處篝火、萬人舉火遊行的壯觀場麵”,對於羅家修先生“火把節勝景看涼山”的觀點,民俗專家、民俗攝影家朱平孫先生非常讚同,不過,他更傾向於直接將西昌列為當今彝族火把節的“第一觀景地”。

“10多年來,我幾乎跑遍了國內所有的彝族聚居區,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看當地的火把節節慶。火把節是整個彝族的節日,不僅涼山,在雲南、貴州很多地方都有舉行,但它們的場麵遠遠不及西昌。比如在雲南的昭通、楚雄,火把節的規模就小得多,原汁原味的東西也不足。而在大涼山深處的一些地區,雖說保留了很多火把節的原始風貌,但規模更小,基本上屬於‘自己過自己的節日’,外人看不懂,也很難參與進來,頂多就是拍兩張照片後走人……”,“唯獨隻有西昌,它的火把節擁有3大特色。一是規模巨大,節日氣氛濃烈——幾十萬人同時參與;二是節日內容完整,傳統也完整保留——彝族選美、賽馬、鬥牛、鬥雞、火把巡遊在此期間都能看到;三是外人的參與性好——西昌當地準備了很多介紹火把節的資料,甚至包括節慶的具體項目表,外地的遊客看了一目了然,親自參與一番後,對火把節民俗也算半個專家了”。

在朱平孫先生看來,彝族火把節是一種特有民族文化,它要想傳承下去就必須與社會發展接合,“關起門來過節是不行的,要讓外人知道火把節,知道這裏的盛況,而後再參與進來,這一點西昌做得很好。我們甚至還可以說,今天彝族火把節已推向全國,影響波及海外,西昌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