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論戰 1(2 / 2)

商飛的這次內審中出現的其他問題,各部門都在緊張地進行整改,人們看到這次審核真的是對事不對人,心也就安生了許多,各部門都在暗自地攀比看誰的問題少些,平時走路就腰杆更直些。經過這次試驗審核,餘世珍對內審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很滿意內審部門的工作,對今後的工作更加支持。

商飛公司所有課題中最困難的一項就是發動機,運10現有的915發動機根本無法滿足當時的國際上的噪聲和環保要求,而短時間內又不太可能在研發上有什麼大的突破,所以高明跟董事會商量後提議在加大發動機的研發力度的同時到歐美找找關係,看看能不能說服他們大批地提供航空動力係統,或請到蘇聯的技術顧問幫手。

公司對飛機下一步的定位做了修改,一方麵按空軍的要求著力把運10改造成軍用運輸機,一方麵開始以運10為平台設計運10改進型,爭取在1992年左右搞出樣機並取得適航證。同時運7作為支線客機的目標同樣繼續試飛和改進,目標是在兩年到三年內拿到適航證並可以具備一定大批量的生產能力。

運10的前期設計已經全麵運用了計算機設計,編寫了138項程序,現在資金上的問題解決後,餘世珍和高明等高管們下定決心要在這個方麵下大力推動。要知道越大的設計項目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就越能顯示出強大的工作效率,比如原來沒有計算機的時候,設計人員必須把所有部位的圖紙都畫出來,鋪在地上一張一張地連在一起,然後一個一個地查看每個接口的設計和工藝是不是能對接上,如果有問題就得把相關的圖紙重新畫過再拿來對比,這個工作極為耗時耗力,但如果是用計算機把所有的數據都錄入自行拚接的話,那就省出了不知多少精力了,時間上也會大大地縮短。

在尋找這方麵的供應商時,在國內計算機行業中早已鶴立雞群的高氏科技公司立刻就進入了海選的大名單,並在最後的投標中毫無爭議地拿到了商飛的大批訂單,而幾位保加利亞的專家和相關的科技人員也因此成了國安局重點關照的對象。本來還有人對這個選擇提出質疑,指責公司不扶植國營的計算機單位,但餘世珍拿出其他候選人的投標設計和高氏科技的設計一比,所有人立刻就沒話了,那個設計理念上簡直就是差了一代,就象是火槍對長矛的比較,那還怎麼比呀!

這些外包的訂單對新成立的高氏科技來說意義重大,不單是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搞得好了那麼高氏科技的牌子就一炮走紅了,其他國內的大型企業和重點工程的單子就會找上門來,所以全公司上下對這批單子都極為重視,一切工作都為這個項目開綠燈,全力組織設計隊伍,加班加點地工作,爭取把第一仗打好。為了更緊密地和用戶溝通,公司特地在上海設立了一個辦事處,所有可以過來的項目設計人員都移師上海。

同時,由於商飛的項目涉及國家機密,所有相關的人員都和公司簽訂了保密協議和長期合同,也都在國安局掛了號。高明還特地成立了一個內部審查小組,專門防範商業間諜,這些小組的成員都是經過仔細調查,都是比較愛國和謹慎的人,組員的成分很多樣,在公司裏各個級別都有,有一個前台接待就被發展成了組員。所有組員獨立地向組長彙報,他們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也不可以泄露自己的身份。而這個組長則是高明專門請來的一個國安局的負責情報安全的人員,他叫趙盟,在公司的職位是保衛和監察部的部長,高明特別向各個部門發了正式的關於商業情報的掃盲和防範泄密措施的公函,告訴大家所有高氏公司的科技成果都有可能牽扯到國家安全,趙盟有權力對任何事物任何人員做調查,所有部門和員工包括董事長都必須全力配合其工作。

另外,高明還把後來的成型的3D輔助設計係統跟工程師們探討了一下,大家都覺得從編程上的問題應該不大,但複雜的模型需要有相應的硬件配合,這個很好理解,如果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不夠就運行不了複雜的程序,這個硬件上的瓶頸也提到日程上來。高氏科技一直是提倡軟硬兩手抓,兩方麵的人才也都摽著勁搶著出成果,生怕拖了後腿遭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