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紀忠:遠去的大師(3 / 3)

馮紀忠本來在維也納有著頗為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的很多學友都成為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了。但馮先生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為名利、物質、環境所動,甚至經受批判、批鬥、打壓、邊緣化等種種挫折亦不改其報國之心,其“要做點事”的人生大境界,每每想來,不由得讓人潸然淚下。他是中國最優秀知識分子陣營中的一員,是魯迅先生所稱道的“中國的脊梁”——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民族脊梁,我們中華民族才有了綿延五千年的曆史,才有了老樹發新花的現代繁榮,才有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鑿鑿根基!

南有馮紀忠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直到去世前,馮紀忠從境界的體驗探究入手,徹底完成了空間規劃設計的東西方貫通,並以詩論為核心構建了現代空間規劃設計的完整體係,展現了未來世界空間規劃設計的新視野,從而不但提升了中國建築界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為世界建築業界整體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屬於中國的貢獻。

雖然可以說是中國建築界年紀最大的建築師了,馮紀忠卻是一個不斷超越、不斷向前疾走的、具有現代精神的建築師。他從早年維也納建築學派的教育背景中走來,在東方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基上挺立、生長、茁大,最後成為一株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巍巍大樹。“這種超越,是與他早年的維也納建築教育背景,與他自身深厚的東方根基相關的;更是和他所處的東西方衝突——融合的時代背景,以及作為知識分子,其所投身建築實踐的中國現代苦難的曆史息息相關的。所有這些,鍛造了他不斷超越的意誌,也正是這種意誌,使他完成了現代建築的自我超越。”他的學生趙冰如是解讀自己的恩師。

趙冰進一步強調說,今天,在大師遠去的時刻,我們把這所有的一切看得更加清楚。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馮紀忠的現代建築思想在中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實踐,更清楚地看到了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的軌跡和未來的指向,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源於歐洲的“建築現代主義”在中華全球化中所完成的如長征般的自我轉型和超越。

2007年11月,為慶祝馮紀忠執教60周年,也為推動馮紀忠學術思想的研究,他的學生和友人們在深圳舉辦了《馮紀忠和方塔園》展覽。同年12月,又召開了“首屆馮紀忠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評論家王明賢說:中國建築界,北方有以古典學派著稱的梁思成,而南方的馮紀忠則為中國引入了現代建築理念。馮先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建築作品是東西方融合的範例。由此,出現了“北有梁思成,南有馮紀忠”的說法。

這說法很快就流傳開來,附和者眾,大家還提出了很多論據:

——“更注重現代和曆史的融合,建築與規劃的結合”,這一維也納學派的現代建築理念,最早是被馮紀忠引入中國的,由此改變了中國建築規劃的全貌。

——1952年馮紀忠在同濟大學創辦城市建設與經營專業,不僅在中國是第一,即使在當時的全世界也僅僅隻有三四家。這些工作為中國的現代建築傳播和現代化的規劃建設,奠定了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從1955年到1986年,馮紀忠執掌同濟大學建築係近三十年;從1947年到2009年,總共執教63年,帶出了中國幾代建築界人才。雖然他個人一輩子也沒評為院士,但他說,自己這輩子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帶出了這麼多的學生。

——馮紀忠倡導“活”的城市規劃理念,即城市不能把古建築當成博物館保留,而是應該和人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中國的園林建築走出了泥古的羊腸小道,插上了新時代的雙翅,在E時代的藍天翱翔。

——何陋軒在外在空間體驗中,以巴洛克式和當地傳統民居中的開放曲線的動態,使空間在光影的變化中運動起來了,真正在建築意義上達成了“時空轉換”,使得這個建築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也完成了世界現代建築的真正的自我超越。

——今天再看方塔園,就會發現它不僅僅是中國的優秀建築,而且是20世紀世界建築史上的罕見傑作,為當代世界建築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可惜的是,我們又一次犯了中國人總在不斷重複的那個錯誤:當一顆舉世罕見的碩大珍珠最飽滿的時候,人們吝嗇給予它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讚美;隻有當珍寶離我們遠去以後,各種榮譽、讚譽和盛譽才滾滾而來——可是,晚不晚呢?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不少建築界人士在呼籲:馮紀忠在國內建築界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應該立即開展對他學術思想的係統研究。還有人遺憾地哀歎:“中國最後一位建築大師走了。”

對這句話,我倒是不敢苟同。僅就我狹隘的視野和接觸,現在中國建築界和其他許多學界一樣,後來的老中青年學者長江後浪接前浪,虎虎有生氣,一個個做得風生水起,卓然燦然,比如齊康、戴複東、鄒德慈、馬國馨、崔愷、趙冰、王澍、朱小地……我不太懂他們的專業排名,也不是說他們就是一代大師了,但我屢次看到了他們風華正茂的身姿,看到了他們孜孜矻矻的努力,看到了從他們一輩的手上站起了中國當代的無數城市、鄉鎮和廣廈——我對他們一直有一種被賦予了生活大美的感恩之心!何況,還有吳良鏞等大師健在,中國建築界不乏人才。

我想說的是:重要的是尊重和愛護人才,創造最和諧最良好的環境,使一顆顆珍珠在生命力最飽滿的時候,煥發出熠熠光彩!

責任編輯 高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