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馮紀忠:遠去的大師(1 / 3)

韓小蕙,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係。現為光明日報《文薈副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簽約作家,北京東城作協主席,南開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先後出版《韓小蕙散文代表作》等21部個人作品集,主編出版《1998——2009散文年選》等55部散文集。有作品被譯往國外。榮獲“韜奮新聞獎”、“中華文學選刊獎”、“冰心散文理論獎”、“冰心散文獎”等數十種報刊獎。

這兩天心裏老是恓恓惶惶的。冥冥之中,老有一個聲音催促我:“今年已經有那麼多位文化老人走了,冬天又是老人的鬼門關,你快去上海看看馮老先生吧。”

然而,還是晚了!

就在我準備動身時,傳來噩耗:馮紀忠先生因肺炎不治,2009年12月11日在上海華山醫院去世,享年95歲。

心痛。悔恨。淚水。嗚咽。悲哉!

斯人已去,他的音容笑貌,絲絲縷縷,一起湧上心頭,不停地閃回。一幕幕場景,活了一樣地在我眼前浮現著。

94歲的獲獎者

2008年12月27日。深圳。“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頒獎典禮現場。

全場因94歲的馮紀忠先生的到來而動容。一方麵,馮紀忠也許是全世界建築獎項的最高年齡的獲獎者;另一方麵,這個獎顯然來到得有點遲了——不是頒獎者的遲到,而是這位德高望重的建築大師,被我們中國人認識得太遲了!

馮紀忠先生是中國老一代著名建築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現代建築奠基人,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以及風景園林專業的創始人,是中國第一位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生前擔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終生名譽院長。他1934年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土木工程,此為他建築生涯的起點。1936年轉赴奧地利維也納工科大學學習建築專業,五年後畢業,是當時兩個最優等的畢業生之一,同時還獲得了就讀博士期間的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1946年,馮紀忠先生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曆經艱辛,輾轉回到了祖國。1947年起執教於同濟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在漫漫六十餘年中,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建築師、規劃師和景觀規劃設計師,真正的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裏麵,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不止一人兩人。

由於種種原因,馮先生的著述和設計作品不算多,但他的論文《空間原理》和設計作品“上海鬆江方塔園”,卻代表著中國建築的一種新文人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其深邃的建築哲學思想融入建築教育和文化傳播係統中,對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此外,在他綿綿九十餘年的一生中,無論命運如何蹭蹬坎坷,九曲十八彎,卻始終也沒放棄“堅持服務於公民”的人生理念——這兩點,是他毫無爭議地榮獲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的原因所在。

沸騰的會場上,人們為遲暮然而精神矍爍的馮老先生的到來,起立,鼓掌,喝彩,歡呼。為了表達對大獎的尊重,一直坐在輪椅裏的馮紀忠,一定要步行上台領獎。94歲高齡的老人,不顧一天飛機旅程的疲憊,在女兒馮葉的幫助下,堅持著一步又一步,登上了一級又一級的台階,終於在台上站定,親手接過獎狀,並致了長達五分鍾的答辭。他說的是:“今天我獲得這個獎,我覺得很慚愧。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原諒,我在很多地方做得恐怕是很不夠的。”

他慶幸自己能夠在94歲的高齡,當眾重申自己畢生追求的理念:“所有的建築都是公民建築。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公民建築才是真正的建築。其他的建築如果不是為公民服務,不能體現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築。”

他強調,這個理念,他已經堅持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是遵從這個理念走過來的。因為,“這樣的理念,能夠使得中國建築走向世界頂尖的水平”。

“與古為新”

1946年回國之後,馮紀忠在執教的同時,還參加了當時南京的都市規劃等項目。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參與了上海都市規劃,設計了武漢“東湖客舍”、武漢醫院(現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樓等在業內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建築,並在同濟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設立了風景園林專業的方向。

上世紀60年代初,馮紀忠提出“建築空間組合原理”(空間原理),並在教學上加以實施,不斷地往學生們的心靈裏撒種、育苗、培土、澆水、施肥……這樣的遠見卓識,使得幾十年之後,改革開放背景下建築大發展的中國,因有了這樣的超前理念和這批領軍人才,而“科學”了大量城市鄉村,挽救了大量文物古跡,節約了大量人民稅收,少繳了大量“學費”,少走了大量彎路,其功勞真是難以計算出來的“大大”焉!

1976年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之後的改革開放逐漸為中國帶來了巨變。馮紀忠亦終於等來了一個施展自己設計理念和才華的機會——1978年,上海市政府決定在鬆江郊縣古文物宋代方塔遺存處建立一個遺址公園,特別聘請馮紀忠主持方塔園的總體規劃,馮先生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傾其一生的才華,讓自己的建築理念精華在方塔園裏一一實現。方塔園的原址是一個宋代古塔,裏麵還有明代的影壁,但這兩者並不在一條軸線上,處理起來很棘手。馮紀忠提出“與古為新”四個字,在尊古、古上加新使之成為全新的原則指導下,運用現代園林的組合方式,將古建築與大廣場的大地麵、大水麵、大草坪等相互貫通地組織在一起,使之成為包容了曆史而又嶄新的現代空間。這種空間是東西古今相通的,是貫通生命境界的通透化的意動空間。

工程完工後,轟動四方,人們爭先恐後地湧進方塔園,去領略這個當代仙境般的東方新園林。當時上海在建的一些園林都是沿襲蘇州古典園林模式,很少具有時代感,而方塔園既能滿足現代大量遊人的使用,又孕育著濃厚的曆史文化和傳統神韻,所以好評如潮,甚至很快就遠播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