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
金融
作者:施小純
從更為寬廣的產業經濟視角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在於“互聯網+”的二次疊加:“互聯網+”+“金融”。
中國的股市最近很火,身邊的同事不論風險偏好是什麼類型的似乎都投身於股市,不僅僅是A股,甚至轉戰港股、美股。突然從某天開始,身邊的股神同事們似乎統一了投資風格,投資心得交流會的主題變成了“今天你互聯網+什麼?”。在資本市場,但凡是掛上互聯網+概念的上市公司股價一飛衝天,更有不落凡塵的態勢;在真金白銀的刺激下,實體產業的商務活動見麵語也已經改成了“今天你互聯網+了嗎?”。
有人解讀說,“互聯網+”簡單而言就是互聯網+XX傳統行業=互聯網XX行業”,通過加法實現乘法效應,而“互聯網+”的始作俑者就是互聯網金融。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從支付寶到餘額寶,到全民P2P,互聯網金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更有人把2012年稱為互聯網金融的元年。但是對於互聯網金融而言,就是簡單的“互聯網”+“金融”嗎?如果我們從2012年互聯網金融大規模崛起作為起點,回顧過去的3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曆程,盡管有著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之爭,回答似乎是yes:即互聯網金融整體上還是在互聯網行業與金融行業融合的基礎上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是如果我們從現在的時點,從互聯網與各種產業經濟快速融合的趨勢來看,互聯網金融似乎不再是簡單的“互聯網+”的一個分支。換而言之,在“互聯網+”的穹頂之下,金融作為基礎生態,與各種互聯網+的融合將產生更為顛覆性的化學反應。或者更簡單地說,從更為寬廣的產業經濟視角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在於“互聯網+”的二次疊加:“互聯網+”+“金融”。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的未來=“互聯網+”+“金融”呢?首先我們從現在和未來的兩個視角來解構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場景金融”。
如果我們從現階段的互聯網金融視角來看待“場景金融”,它強調的是單一活動場景中的金融服務體驗。這有別於傳統金融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不論是Corebanking或者CRM等係統的改造,還是業務流程再造等相關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升級,仍然停留在效率提升與產品的交叉銷售等層麵。一個微場景能體現這樣的差異:如果你到銀行櫃麵辦理一個轉存業務,櫃員會給你好幾張紙質的業務回單,這些回單對於零售用戶除了告知業務辦理結果之外幾乎毫無價值。對於這個問題,商業銀行的視角絕大多數會從業務流程優化和降低成本(無紙化)來考慮;而從互聯網金融的角度會思考用戶拿著紙質回單時的心理:用戶會如何處理這些含有個人信息的紙質回單呢?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的差別也源於此:由於基礎金融工具幾乎大同小異,因此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也大多同質化;而互聯網金融產品則是底層基礎金融產品+場景化的互聯網封裝。這就是為什麼餘額寶是一個成功的互聯金融產品,而在傳統金融行業的產品經理眼中它隻是一個傳統的貨幣基金。
如果我們從未來的視角看,“場景金融”廣義的內涵是用戶在特定社會條件與環境下完成特定活動所需要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這其中的關鍵含義在於特定需求的綜合體驗。這就有別於目前互聯網金融單一活動下的“用戶體驗”(支付體驗、交互體驗等)。以移動視頻用戶的觀影場景為例,麵向該場景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形態可能會是這樣的:它封裝了手機上播放的電影的眾籌融資(電影票房回報的資產證券化,電影票的眾包社交化發行),封裝了手機上的電影付費點播與廣告收入,封裝了雲視頻高清播放的帶寬用戶自租賃,封裝了手機終端的移動快捷支付,甚至還封裝了高性能手機的生產供應鏈。而所有的這些將封裝在一個用戶透明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中,也就是用一個綜合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於特定的用戶場景。換個角度看,雖然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場景體驗,往往需要涉及到多個產業鏈,但是互聯網金融用單一的產品形態進行服務的整合交付。上麵的互聯網金融的例子就涉及到“互聯網+電影業”(電影眾籌等)、“互聯網+廣告業”(付費點播等)、“互聯網+製造業”(移動終端生產)、“互聯網+電信業”(帶寬租賃),而這樣一個互聯網金融產品,利用金融的基礎工具屬性將各個產業鏈條互聯網化後的金融屬性進行有機粘合,這樣的金融創新已經超出了單一產業供應鏈金融的範疇,其所體現的用戶價值不僅僅有現金資產的穩定回報,還具有跨行業的完整場景服務體驗,同時具備移動化、社交化的強互聯網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