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行係P2P的夢想與現實(1 / 3)

銀行係P2P的夢想與現實

封麵報道

作者:何懿文

調研筆記

銀行係P2P如何走好未來的路?

以銀行係為代表的中國金融大佬們,從2012年開始紛紛加入P2P平台的鏖戰。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將互聯網金融提升至戰略地位。截至今年3月,銀行係以及風投係、上市公司係、國資係P2P平台數量分別為13家、42家、21家、37家。不過,從今年的形勢看,銀行係P2P的發展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勇猛,甚至給人綿軟無力之感。

在今年的一季度,實力雄厚的銀行係P2P受到一係列負麵新聞的困擾,這讓不少看好銀行係P2P平台的投資者深感困惑。一則關於包商銀行“小馬bank”團隊核心離職另起爐灶的新聞,給銀行係P2P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業界對銀行係P2P的市場適應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質疑再次響起。陸金所的2.5億壞賬風波,也令銀行係P2P平台風控係統堅不可摧的印象有所動搖。可想而知,如果陸金所這樣銜著金湯匙長大的金融機構都無法處理P2P模式帶來的壞賬問題,那麼,又怎能讓資本市場相信中國P2P行業的前景呢?

由此觀之,在2015年,銀行係要贏下P2P行業這場廝殺,殊為不易。首先,雖然銀行係的確有其自身的優勢,但也與其他各種派係的P2P平台一樣,難免遭受市場環境變動帶來的衝擊。比如,在寬鬆的貨幣政策預期下,隨著利率的降低,P2P行業的綜合收益率下降,市場上部分資金可能轉而走向股市。在今年4月份,陸金所的網貸成交量環比3月下降了24.22%。其次,其他派係P2P的實力不容小覷。國資係P2P網貸聯盟的高調成立,意味著P2P戰國時代的競爭將更為激烈。而眾多民營係P2P平台,也依托其創新力以及貼地氣的優勢,正在迅猛發展。反觀銀行係P2P,受製於政策約束以及思維慣性,很難在P2P領域玩出點新花樣。

雖然P2P行業的發展依舊被看好,但就目前而言,該領域的廝殺正處於膠著狀態。在這樣的形勢下,被認為“船大難掉頭”的銀行係P2P勝出的幾率到底有多大?投資者及借貸人又如何看待銀行係P2P平台的發展前景?對於銀行係P2P,投資者及借款人最為看重的是什麼?最擔心的又是什麼? 在未來,銀行係P2P如何做得更好?

為了尋找以上答案,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全國各地418名P2P平台的投資者、借款人以及P2P行業的業內人士進行了調查。被調查對象為企業職員(58.62%)、個體經營者(17.52%)、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人員(8.76%)及學生(4.32%)等。被調查對象的年齡段大多處於35-44歲(37.93%),以及28-34歲(31.03%)。

我們希望,通過調查後形成的這份《中國銀行係P2P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能有助於業界深入了解這場正處於膠著狀態的P2P競爭到底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了解銀行係P2P在其中充當的角色以及可能的結局,從而為投資者、借款人,以及金融界的決策者們提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資料。

P2P領域的廝殺正處於膠著狀態。被認為“船大難掉頭”的銀行係要贏下這場廝殺,殊為不易。

投資者如何選擇銀行係P2P?

中國4月份的牛市雖然吸引了不少投資者轉向股市,導致部分P2P平台的成交額下降,但P2P整個行業的熱度並未出現消退的勢頭。網貸之家的統計顯示,4月P2P網貸行業整體成交量達551.45億元,網貸成交量再創曆史新高,環比3月上升了11.95%,是去年同期的2.7倍。投資者之所以對P2P平台熱度不減,除了P2P的前景被繼續看好之外,一個重要因素在於中國央行降準,倒逼銀行理財以及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下降。統計顯示,自去年四季度開始,互聯網寶寶規模開始逐漸下降,2015年一季度末規模為13,603.34億元,較去年四季度降幅達9.8%。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收益率的下降,部分投資者轉而選擇投資P2P平台投資,而風險相對較低的“銀行係P2P”也受到更多投資者關注。

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係P2P處觀望狀態

一季度P2P平台成交額創下曆史新高,表明投資者對P2P的信任度在增加。對於穩健的投資者來說,銀行係P2P產品被認為是不錯的選擇。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近期發布的報告也顯示,有63.1%的被訪者認為,如果是銀行或國資背景的P2P平台,無擔保的項目也可以考慮投資。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也表明,投資者對待銀行係P2P的心態正在發生改變,大部分投資者都有選擇銀行係P2P產品的計劃。不過,目前而言,這些投資者對銀行係P2P產品仍處在觀望階段。調查顯示,39.71%的投資者表示投資過銀行係P2P項目,因為投資銀行係P2P的風險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47.65%的投資者表示沒有投資過銀行係P2P項目,但有在未來進行投資的想法。此外,有12.64%的投資者沒有投資銀行係P2P項目的打算,原因是收益率過低。

調查結果表明,收益率偏低顯然是製約銀行係P2P發展因素之一。不過,銀行係P2P的優勢在於,中國的百姓普遍對銀行的安全性持有信心。人們普遍認為,將錢存在銀行絕對不會有風險,而且還有利息能抵禦通貨膨脹。高額的低息存款使得中國銀行業成為高利潤、高薪酬的行業。

對銀行業絕對放心的心態,很大程度彌補了銀行係P2P收益率的短板,這在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以及其他P2P平台屢屢出現負麵報道的時候,對投資者更是具有吸引力。也正因此,銀行係P2P產品開始受到眾多投資者的關注。

不過,投資者對銀行係P2P的觀望心態,表明銀行係在安全性方麵並非不存在任何問題,或者沒有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業內人士認為,首先,雖然目前為止銀行係P2P沒有曝出過未能兌付的案例,但不代表就是絕對安全。如今,隨著直接融資渠道的增加、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向零售業務轉型成為中小銀行的選擇,不少銀行將目光瞄準了小微企業。不過,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問題並沒有解決,能否找到優質的小微企業,也是不少銀行係P2P需要解決的難題。另外,銀行係P2P平台資金來源於投資者,不但不會占用銀行貸款額度,反而還能無風險獲得管理費收入,這裏,風險其實就轉移到了投資者身上,如果某項目無法還款了,自然是投資者的資金難以收回,在減少風險方麵,銀行所能做的就是線下盡職調查,盡量篩選掉風險大的項目。

投資者最關注風險管理及信息保護

自2013年以來,中國的P2P平台可謂開始進入動蕩元年,問題平台數量達到76家。進入2014年之後,P2P平台的動蕩更為嚴峻,問題平台的數量上升到110家。不少跑路、詐騙事件,使得投資者對P2P平台的選擇更為謹慎。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者選擇P2P平台,更看重哪些因素呢?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顯示,中國P2P平台的投資者更為看重平台的風險管理能力及個人信息的保護能力,而P2P產品的收益率及借款人身份、借款用途相對而言沒那麼重要。調查顯示,76%的投資者表示非常看重“平台的風險管理能力”,80%的投資者表示非常看重“平台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比較而言,僅有32%的投資者表示非常看重“產品的收益率”,28%的投資者表示非常看重“借款人身份及借款用途”。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銀行做依托的“銀行係P2P”平台,由於其在對項目的風控篩選以及資金安全上有優勢,似乎更符合投資者選擇P2P平台的標準。然而,就目前為止,銀行係“高大上”的光環並未給P2P市場帶來多大的震動,無論是成交額還是收益率,都遠低於業內的平均水平。

為什麼銀行係P2P未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原因之一在於銀行本身業務受到嚴格監管,且受傳統金融思維影響較深,因此大部分銀行係平台在網貸行業中並不占絕對優勢。“小馬bank”團隊核心離職,就被外界認為是受不了銀行傳統體製而出走。其二在於銀行係P2P的技術實力也並非一流,銀行係的風控模式對P2P平台未必適用。中國金融機構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央行征信報告來決定是否給個人客戶授信,但統計顯示,13億人中有10億人並沒有信貸記錄。而在這方麵,民營係P2P平台則能靈活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央行征信係統存在的不足。

顯然,如果銀行要在P2P行業打出一塊天地,那麼,銀行的思維方式就必須適應互聯網用戶的需求。比如,互聯網是為“開放、平等”而生,它的繁榮建立在草根意識的基礎上,互聯網迎合了草根意識而建立了最廣泛的認同,推崇“用戶至上”,有了用戶,再通過廣告、風險融資等其他手段達到生存和掙錢的目的。而長期以來,中國傳統銀行的思維具有天然的精英意識。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這種“擁有用戶就擁有一切”、“用戶至上”的要義,跟銀行業“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在各自行業中分量相當,有著款曲暗通般的默契,但實質上又具有水火不容的本質分野。一個是“客戶思維”、一個是“用戶思維”,它們的這種分野,決定了銀行業跟互聯網企業截然不同的出牌套路,也昭昭在目地揭示了銀行業離互聯網金融有多遠的路要走。

投資者較為擔心信用風險及網絡安全風險

在中國做P2P,哪一類風險最令業界人士頭痛?陸金所董事長兼CEO計葵生認為,與美國的信用風險不同,在中國最大的行業風險是欺詐風險。申請貸款人在第一天提交的所有資料都有可能是假的,電話號碼、身份證、銀行流水賬單等。這意味著,在中國做P2P,為核實客戶信息所付出的成本遠超發達市場。

那麼,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如果選擇銀行係P2P項目,哪一類風險又最令人擔心呢?在此次調查中,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將銀行係P2P的風險分為道德風險(指P2P平台通過虛假信息騙取投資者資金)、信用風險(主要指企業或個人信用體係的不完善)、經營風險(指P2P平台經營不善導致的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網絡安全風險6大類,讓P2P平台的投資者對以上6類風險進行評分(1分表示毫無風險,5分表示很大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在選擇銀行係P2P項目時,最為擔心的風險是信用風險(評分均值為3.68)和網絡安全風險(評分均值為3.52);其次是經營風險(評分均值為3.2)和個人信息泄露風險(評分均值為3.4);而道德風險的評分較低,評分均值為2.52——投資者顯然認為,銀行係P2P不大可能會通過虛假信息騙取資金。

針對投資者的調查結果表明,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中,中國企業及個人信用體係的完善,以及網絡信息安全的強化,已經迫在眉睫。誠然,中國誠信體係的缺乏,與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有一定關係。在中國,一些民營企業很少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更沒有完善、規範有序的信用管理製度,容易導致因授信不當使合約不能履行或授信企業對履行計劃缺乏管理而使違約現象頻繁發生。不過,企業及個人信用體係的完善,除企業之外,政府相關機構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立法部門要在對現有法律進行修訂、完善、補充有關信用規定的同時,加快對企業信用監管的立法。同時在企業、政府部門之間建立起數據橋梁,聯合建立信用數據庫,實行網上企業信用數據,增強企業信用透明度。

而在P2P行業鏖戰的銀行係,更應當意識到,在競爭日趨激烈的P2P行業,那些能夠建立多維度的信用審核、數據管理、風險控製以及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平台,必然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笑到最後。

投資者眼中銀行係P2P產品的收益率及期限

雖然銀行係P2P有銀行為其背書,但較低的收益率被認為是導致其未能與“人多勢眾”的草根係P2P相抗衡的重要因素。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15.02%。與此同時,平安銀行旗下的陸金所的收益率在5.7~8.4%,齊商銀行設立的齊樂融融e平台的收益率為7~8%,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的收益率是5~6.5%——不難看出,銀行係P2P平台收益率幾乎普遍低於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

從計算機世界研究院對投資者所做的調查來看,大多數投資者能夠理性看待銀行係P2P產品的收益率。調查顯示,如果選擇銀行係P2P產品進行投資,45.13%的投資者希望的年化收益率處於5~10%的區間。投資者的預期與目前市場上銀行係P2P產品的收益率基本相符。雖然與草根係相比,銀行係大多數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低了不少,但相比起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其收益率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除此之外,調查顯示,尚有33.21%的投資者表示,他們選擇銀行係P2P產品希望的年化收益率為10~15%,基本上接近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

對於銀行係P2P項目的完成期限,計算機世界研究院的調查顯示,43.07%的投資者能夠接受的投資項目的完成期限為3~6個月;34.08%的投資者能接受的期限為6~12個月。目前來看,網貸的平均期限在3~6個月,而銀行係P2P的期限一般為3~12個月。投資者的預期與當前大多數銀行係P2P產品的期限基本相符。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P2P行業,那些能夠建立多維度的信用審核、數據管理、風險控製以及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平台,必然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笑到最後。

借款人怎樣評價銀行係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