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修建福澤千年、名滿後世的大運河。大運河始建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當時隋煬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裏。後世雖然傳說是楊廣為了看瓊花而開挖的,可是瓊花就在揚州,何必修到杭州和北京去呢?孫悠然來到大唐四年有餘,還沒有聽說過這個原因,看來是後人牽強附會想象出來的。而且,那些有見識的人對楊廣的評價不但不低,反而很高。太宗皇帝就是為了超過楊廣才執意親征高麗,結果也失敗了,不過,卻為兒子李治破高麗打下了基礎。
其實從當時的角度看,修運河促進了隋朝文化、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官府的統治。而且那時隋朝有890萬戶,就算一家六口,那也是5340萬人呐,當然應該往南邊北邊擴散了。或許,楊廣心裏也想來一次江南大開發,隻是沒機會實施而已;至於征戰高麗,就是想要震懾周邊國家,確定霸主地位,甚至超過曆史上的朝代,名傳千古。
從後世的眼光來看,運河是必須要修的,江南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正是後世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有了運河,江南的糧食外運成為可能,在江南種地成為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過去的百姓自然會慢慢增多。至於為了盡快完工,把幾十年的任務縮短為十來年,強迫百姓丟荒田地,長時間的服勞役,這就真的錯了;征高麗的戰爭,作為一個已經強大起來的王朝,一個有著超越先人的皇帝,當然不可能放任高麗占著我漢家土地,他有責任恢複漢家故土。更別說東北同樣物產豐富,雖然氣候寒冷,但是作為全世界唯一的三大塊黑土地之一,雖然是最小的一塊,隨著技術的進步,那裏也將成為另一個糧倉。所以孫悠然也讚同時機合適時出兵東北,拿回漢家故土。
在半路上休息的時候,孫悠然與學生一起圍坐在地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見解。當然,更多時候是他在說,別人在聽。
講完了之後,孫悠然問道:“你們聽完了有什麼收獲沒有?”
趙伯的大孫子平時就多話,率先舉起手道:“有些看起來是好事,但是其實卻是壞事;有些本來是好事,可是卻成了壞事。”
又一個舉手道:“打仗不能心慈手軟,不能死要麵子,要打就直接把對方打爬下。”
“高麗太卑鄙了。”
“和尚沒幾個好人。”
“就算是好人也是傻頭傻腦的。”
“要是隋煬帝也想著開發江南就不會亡國了。”
“讀書人都隻想著做官去了,沒幾個人專注研究科學。”
“和尚也要考試,就像科舉一樣,達不到要求就還俗。”
孫悠然聽了笑道:“這個辦法不錯,由朝廷招集人出題考試,錄取的做和尚,沒有被錄取的隻能按一定比例做沙彌,其餘的還俗回家。佛法修為太差,出家不是給佛祖丟臉嗎?”
程初笑道:“人家當和尚隻是包裝,真正的職業是騙子,不過是想混口飯吃嘛。”
學生聽了都點頭讚同程初的觀點,嘻嘻哈哈的笑著,孫悠然道:“好了,現在我來總結一下,從你們回答的話裏,我得到的結論是讀書的人太少了,而且會讀書的人更少。會讀書的人讀的書多了,他就能夠明白無數道理,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需要什麼,該怎麼做。他可以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真相,能夠順應客觀規律完成任務;做事不會一根筋,能夠靈活變化。至於沒有幾個研究科學的,想想現在讀書的人少,所以大家都本著官位去,可是官位是有限的,如果讀書人太多了,那剩餘的人幹什麼?難道要拿一輩子賭一個官位?我想更多的人不會那麼傻,還是要為了生活放棄科舉,那他幹什麼?懂算賬的算賬去,喜歡技術的進工坊。總之,讀書的人多了,就會有更多人研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