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初老早就帶了來學挖沼澤肥地的管事和兩廚子到孫府。打發了幾人去學習。孫悠然就帶著程初領了幾個護院仆人拿著漁網魚鉤出門。
來到莊子旁的小河邊,找了水流平緩的地段開始工作。更問了自家護院仆人哪裏多王八、黃鱔,好半天總算讓他們明白要找的東西。過了一兩個小時,看著抓了不少,就連程初也興奮的在溝裏撲騰。大家提著今天的收獲,一路說說笑笑到家。孫悠然招呼了程初休息,自己跑到廚房裏開始教自家廚子做今天的菜。把方法教給了廚子後,出來和程初東聊西侃。
再一次品嚐了大家不吃卻又非常美味的東西後,程初決定賴在孫府直到廚子學會為止。其實是想少叫老爺子收拾兩頓。
接下來幾天,程初就跟著孫悠然晃蕩,連送搖椅都叫下人辦了,還讓下人回去告訴老爺子他正跟孫悠然學習。孫悠然是知道的,程初就不是能舞文弄墨的,雖然字寫得比孫觀好,當然也比幾乎沒摸過毛筆的孫悠然好,但是也隻是如此了。現在孫悠然用鵝毛筆,寫字也不差了。既然程初要學習,那也要有學習的樣兒。別的教不了,但數學嘛,還是可以的。學了小學初中的,在這年代也就夠用了。於是,從阿拉伯數字開始,孫悠然邊錄邊教,程初邊錄邊學。剛開始程初用毛筆,速度太慢。發現老是沒有孫悠然用鵝毛筆快,也學著用了試試。開始不成,慢慢習慣了速度就提起來了。都是簡單的,隻是換個符號罷了,以程初的智商也輕鬆。要說程初也不傻,隻是不愛動腦筋而已。這年代的人認為人是用心思考,應該用不動心思,嗬嗬。單學數學是枯燥的,孫悠然就時不常的講些自然常識啊,說說故事啊。也讓他記下來。當然,孫悠然在開始前要指點程初書寫方式和標點符號運用。唐朝可沒有標點一說,看去滿篇都是字,很考人。而且是從右至左豎著書寫,這寫數字和公式就麻煩。而為了能欣賞秋天的景色,孫悠然叫人搬著桌椅四處去,小丘上、樹林邊、小河邊。邊玩邊錄邊學。直到有一天,程初抱怨麻織足衣穿著不舒服,一出汗就滑。孫悠然脫口道:“用棉的啊。”一出口才想起來現在不產棉布,隻有胡子賣的有,叫白疊布,雖然貴,但不像綢緞細密。棉花引進中國幾百年了,一直作為觀賞花卉種植。
孫悠然笑道:“我想起來了,現在是棉花采收的季節。你叫人回去跟老爺子說一聲。叫他多找些白疊子白白的那個絨毛曬幹了拿過來我做幾床棉被,做好了送去給他。”
程初叫過下人吩咐幾聲,讓他回去說。就這樣過了八九天,老爺子派人把棉花送過來,還帶來了老爺子對菜肴的滿意口信。隨同過來的有秦瓊老爺子的孫子秦鈺。來到唐朝孫悠然才知道秦瓊老爺子沒有兒子,世上也沒有秦懷鈺此人,秦鈺他爹是過繼的。而且秦瓊老爺子要小程老爺子好些歲,並不是《隋唐英雄傳》裏麵那樣程老爺子叫秦老爺子哥哥。秦鈺是聽說程初在這學算術,算術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可據說程初學得不錯。雖然都知道程老爺子這話不可靠,還是過來看一看。
問好之後,孫悠然就安排管家把棉花分下去人工去籽。一來孫悠然不會弄脫籽機,二來就這麼點,也不必造一台出來。
弄好後,又開始學習,而秦鈺就拿了程初的筆記看。這時小學的已經錄完了,進入初中的課程以後,程初的進度就慢下來了。
棉籽脫了後,孫悠然就弄了彈棉花的專用工具,教下人彈棉花。現在這年代關中沒後世冷,一床棉被三斤半,彈好拉網線。最後套個被套就可以了。程老爺子弄來七十來斤,弄了二十床。自家留兩床,娃娃親媳婦家兩床,秦鈺兩床,其餘的全叫程初送回去給老爺子。
孫悠然的娃娃親定了九年了,就是挨著的李莊莊主的女兒。當年孫悠然老娘看到小姑娘又機靈又漂亮,於是,訂了親。孫悠然有印象,來過好幾次了。既然送棉被,那數學課本也送過去。
十來天時間,秦鈺就趕上來了。這下,錄課本就變成了孫悠然和秦鈺,程初就隻是學就行了。最後,孫悠然錄好後就讓秦鈺自學,隻教程初,遇到不懂的再拿來問。最後就變成了秦鈺教程初,孫悠然專門錄課本,秦鈺不懂的再來問。唐朝的學生就是專心每天起來鍛煉後就開始學習,一直到深夜。就連程初雖然比秦鈺懶點,也不是孫悠然當年能比的。
一直忙到臘月十五,孫悠然才把以前學過的錄完。數學隻拿到初中的出來,後麵的也用不到。物理知識中電學和其他一部分沒用的也沒拿出來,化學更是重新寫了一點簡單的化學反應。其他的也不好拿出來,不然什麼是原子?什麼是分子、電子?怎麼知道的?夠煩的。
秦鈺把孫悠然拿出來的課本抄了,然後邊學邊教。等秦鈺抄完孫悠然又叫人送過去給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