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融合:人機化指揮
恩格斯有句名言:“革命將以現代的軍事手段和現代的軍事學術與現代的軍事手段和現代的軍事學術作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模擬技術、計算機技術、衛星通信和虛擬技術等高新技術在作戰指揮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各類指揮自動化係統和輔助決策支持係統等指揮手段的應用,使作戰指揮具有了最為典型的“人—機”結合特征,人機幾乎是不能分離的。以往傳統戰爭中作戰指揮在通常情況下,主要靠人腦、靠自身指揮經驗,指揮往往采取手勢、口語、擂鼓、信鴿等駕馭指揮作戰。
而工業文明時代,隨著望遠鏡、電報機、電話機、計算尺、指揮尺等輔助指揮作戰,大大減輕了指揮人員的工作量。到了現代信息化戰爭時代,戰場變化急劇,戰機稍縱即逝,指揮員要及時定下決策,必須借助於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核心的高科技輔助決策支持係統。通常輔助決策支持係統包括:作戰綜合數據庫、作戰模擬庫、軍事專家知識庫、古今中外戰例庫、敵我雙方基本實力與方法庫和操作便捷的人-機交互係統等等。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僅在戰場範圍就配置有數千台各型計算機和萬餘個各類信息處理分係統。戰爭實踐表明,各類指揮信息處理係統已經成為現代作戰指揮的“倍增器”,其潛在的倍增作用很難用傳統的兵力加強觀念來衡量,指揮人員運用的好,將使作戰效能成十倍、成百倍地增大。所以有理由說,不論是現代信息條件下作戰,還是平時戰備訓練與管理,都離不開各類指揮信息係統的強力支撐,各類指揮手段的綜合運用,已成為現代軍事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象征。因此,人們普遍把指揮人員與各類指揮信息係統稱為“人—機”結合或“人—機”係統。
尤其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交戰雙方指揮員,一方麵必須通過“人—機”係統,借助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運籌與決策,在全維空間組織、協同、指揮各軍兵種和各個層次作戰力量,從而大大提高作戰指揮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麵,還必須通過“人—機”指揮係統,在高技術主導下實施謀略對抗,使謀略對抗在光、電、磁、熱、聲等無形要素環境中,定奇謀,用奇兵,施奇法,以奇製勝。
適時精確:精準化指揮
從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信息化戰爭進程看,作戰目的越來越明確,作戰目標越來越有限,作戰有限性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戰場上廣泛應用,這為作戰係統和後勤係統的精確化指揮提供了可能,同時也對作戰指揮以及後勤指揮等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俗語說得好,“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在信息化作戰條件下,交戰雙方均把重點放在“精確化交戰”上,不再搞以往超出戰略目標的無謂消耗。作戰指揮和後勤指揮中更注重把重點放在“精確”和“有效”上。因為在高效運行的信息化戰場,任何微小的差錯都可能導致作戰行動、保障活動等嚴重失利。美軍自海灣戰爭以後,認真總結了作戰指揮中的一些教訓,對作戰係統提出了精確化交戰的理念,而對後勤則提出了“聚焦後勤”等新的概念,並在伊拉克戰爭中進行了新的試驗。美軍新近提出的21世紀要突出強調精確化指揮控製,正在於此。其重點要求:一是信息情報來源精確可靠,通過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處理平台,信息搜集、處理、篩選基本實現了高效、快速、準確;二是決策方法科學、智能、快速,通過決策輔助支持係統,能在多種作戰方案和後勤保障方案中選取最佳方案;三是指揮人員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現代精確化指揮對指揮員的軍事素質、科技素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軍事指揮員思維的預見性、敏銳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精確化指揮主要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和自識別技術,建構信息化網絡係統平台,實現對所有作戰力量的靜態、動態可視和作戰行動的有效精確控製。誠然,信息化手段再高,終究還是代替不了作戰指揮人員本身,因為指揮員永遠是作戰決策與指揮的主體。
(作者係軍事專家、大校、研究員、碩導、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副秘書長、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中國藝術家協會軍事文化委員會秘書長。出版軍事專著18部,發表文章2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