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雙軌製” 構建多層次養老體係(2 / 3)

由於“雙軌製”引發的矛盾日益凸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地區和行業對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進行了探索,先後有28個省區市開展了局部試點,全國約2100萬人參加。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部分科研院所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相繼啟動“事業轉企業”改革。2008年,國務院決定在5個省市先行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改革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胡曉義認為,在這一係列的實踐探索中逐步積累的改革經驗為全麵實施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一個統一,五個同步”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對於應該怎樣理解此前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詢問時提到的“一個統一、五個同步”的改革基本思路,胡曉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一個統一”是指,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等城鎮從業人員統一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都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都實行與繳費相掛鉤的養老金待遇計發辦法,從製度和機製上化解“雙軌製”矛盾。在此基礎上,形成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並行的兩大製度平台,並可相互銜接,從而構建起完整的城鄉養老保險製度體係;“五個同步”則包括:一是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避免單獨對事業單位退休製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同步建立,在優化保障體係結構的同時保持待遇水平總體不降低。三是養老保險製度改革與完善工資製度同步推進,在增加工資的同時實行個人繳費。四是待遇確定機製與調整機製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計發辦法突出體現多繳多得,今後待遇調整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工資增長等因素,並與企業退休人員等群體統籌安排,體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五是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同步實施,防止地區之間出現先改與後改的矛盾。

胡曉義強調,“五個同步”突出了改革的係統性和協調性,綜合平衡前後左右的各種關係,有助於形成社會共識,保證改革順利推進。

奠定多層次養老體係建設的“裏程碑”

社會上呼籲盡快解決“雙軌製”問題,焦點集中在社會公平性方麵。從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的角度來看,胡曉義認為此次改革的主要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有利於統籌推進城鄉養老保障體係建設。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製度的全麵建立,廣大農村和城鎮居民普遍參保,加上企業職工和其他就業群體,社會化的養老保險製度已經覆蓋了全國8.3億多人;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退休人員遊離在養老保險製度之外,成為製度全覆蓋的“短板”和“空白”。現在距離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隻有6年時間,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是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確保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重大舉措。

其次,這一舉措也有利於促進機關事業單位深化改革。近年來,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開始實行公務員辭職辭退製度,部分地區還開展了公務員聘任製試點;事業單位也正在加快分類改革,推行全員聘用製。建立統籌互濟、社會化管理的養老保險製度有利於分散單位的退休費用負擔,確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發放,維護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是形成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用人機製的製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