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地保護的春天在慢慢來臨(1 / 2)

濕地保護的春天在慢慢來臨

關注

“三十年前就提出濕地和鳥類的保護,那年剛剛二十出頭,雖然隻有一個人在戰鬥,但(努力)從未停止過……”黃喜民在自己的微博中這樣寫到,作為黑龍江民間濕地保護第一人,他一直致力於濕地民間保護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盡管路程漫漫,依然熱誠如初。他把濕地民間保護事業形容成對人性中善念的執著“期盼”。他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哪怕影響一個人也是好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信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效果。”

始於觀鳥愛鳥

作為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自小黃喜民對濕地就有著天然的熱愛。1980年,黃喜民還不到二十歲,當時他和哥哥一起,在濕地裏以打獵割草為生。那時他們常年居住在濕地中,所以對濕地裏各種各樣的動植物都非常熟悉,包括河流、湖泊還有鳥類。

每到春天,濕地裏會有從南方飛回的各種候鳥,如大雁、天鵝、丹頂鶴等,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鳥。它們五顏六色的羽毛和示愛姿勢非常美,好奇的黃喜民有時候會偷偷地趴在草叢中觀察它們。“簡直太好看了”,二十年後的黃喜民還能情不自禁地回憶起當時自然的景象,“可以說那種場景,在現在的大自然中是很難看到的,也無法想象,可能隻有在動物世界裏才會看到,所以我就覺得太好玩了。”

地理的優越性,給了黃喜民接觸濕地鳥類的便利機會,他沒事就觀察,將濕地中的鳥兒們當做自己的朋友去交流。久而久之,他就摸索到了它們特殊的遷徙規律:春天鳥兒們來北方繁衍生息,築巢、下蛋、撫育它們的鳥寶寶。夏天時,那些小的鳥寶寶,哪怕是當天剛剛出殼,它的媽媽也會帶著它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蕩。由於黃的家鄉是北緯四十六度,到了秋天,天氣就開始冷了,它們就成群結隊地在空中,集結盤旋。那麼黃喜民就知道,它們要走了,要往南飛。

八十年代中期,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這些濕地被大規模用於圩田和圍壩築地,他和濕地間和諧的自然生活被打破,黃喜民才意識到,保護濕地不僅在於維持個人的寧靜生活,更是保護濕地中棲息的鳥類,幫助它們捍衛家園。

嚐試寫信呼籲

1984年,黃喜民給黑龍江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其主要內容講:鳥兒滿天飛這麼美麗的場景,是天造的好地方,不能因為我們單純的糧食生產,就把它破壞了。“當時並不知道濕地的主管單位在哪兒,也沒有濕地是‘地球之腎’這樣的概念,隻是在想,濕地沒有了,這些鳥該上哪去?”據黃喜民回憶,當時他用厚厚的牛皮紙將信包起來寄出去,兩個月之後收到了回信。信中指出,濕地需要政府直接管轄,研究所本身並沒有相關權限。這個嚐試雖然沒有成功,但保護濕地的決心已在黃喜民心中暗暗下定。

“你們無法想象,在濕地裏頭,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特別是陰雨天,隻要有人出現,就有成百上千的蚊子,把鼻孔都堵住。你隻能劃船到水的中央,或者是拿一把草點著,把它熏跑。”黃喜民說,黑龍江是濕地的一個大省,包括國家級、省級的濕地保護區就有二百多處。由於濕地都在一些偏遠地方,條件太過惡劣,當時沒有人願意參加。在黑龍江省,呼籲濕地保護,他是第一人。盡管如此,黃喜民依然堅定地走了下來。

這麼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提醒他,保護濕地工作和其他環境保護工作一樣,也需要抓重點。因為濕地本身的土壤環境不好,很多動物植物就應該在濕地本身的環境下生活,而人為地去把它變為耕地的話,就有點得不償失。所以濕地應該回歸它的本身。但由於濕地是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海洋灘塗、沼澤之類等等,所以重點是要保護那些名存實亡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