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地保護的最大問題是立法問題(1 / 3)

濕地保護的最大問題是立法問題

關注

【 人物簡介 】

雷光春,1982年畢業於中南林學院特用經濟林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1985畢業於中南林學院森林保護專業並獲農學碩士學位;1997畢業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態學專業並獲理學博士學位。曾任《濕地公約》秘書處亞太事務高級顧問(2003-2007),北京大學教授、博導(1997-2003),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長江項目主任(1999-2001),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海洋與濕地項目主任(2001-2002)。

濕地是“地球之腎”,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同時蘊含著極有價值的經濟效益。然而,中國的濕地保護現狀卻麵臨諸多困境。2月2日國際濕地日到來之際,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了解到了我國濕地保護的總體狀況及麵臨的立法困難。

總體樂觀,局部揪心

“無論是國家政策的保護規劃還是保護濕地的投入都在不斷增加,整體上是樂觀的,但是還有很多令人揪心的地方。”當談到目前國內濕地保護狀況時,雷院長對濕地相關政策的出台很有信心,但他認為局部一些地方在具體保護開發濕地中的做法卻令人揪心。

對於我國的濕地保護,最近十年國家很重視,在2004年的時候,通過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共同編製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出台,這是對生態係統的中長期規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的目標指出,到2030年,要使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複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範圍內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

國家為了保護濕地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條例,對濕地保護的要求很明確,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短期政績,眼前利益,圍墾開發濕地,對濕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國內對濕地破壞最大的類型就是灘塗濕地的圍墾。

15日,雷院長在日本參加了一個有關濕地保護方麵的國際會議,並作為大會主席發表了講話。據雷院長介紹,本次會議的焦點就是對我國江蘇鹽城百萬畝灘塗圍墾譴責,大會對這次圍墾表示很震驚,希望雷院長能夠做中國政府方麵的工作。回國後,雷院長立即奔赴鹽城當地查看,結果觸目驚心。

地理學上,灘塗又稱潮間帶,即漲潮時被大海吞沒,退潮時就是泥灘地。對這樣的“不毛之地”圍墾,意欲何為?據雷院長解釋,灘塗圍墾有著很深遠的根源,當地政府也並不是必須圍墾。首先《國土資源法》對濕地的定義是不利的,把濕地定義為未被利用土地,這意味著濕地是需要被利用和開發的土地資源。而《國土資源法》中的另外一條占補平衡的規定,即工業用地要占有農田、土地,必須需要從另外一個地方補相應麵積的土地。“這就是江蘇為什麼那麼積極圍墾灘塗的原因,圍墾了這樣大麵積的灘塗濕地,這片土地可能本身並不值錢,但是置換成建築用地,那個錢就不是一點點。而圍墾受益的也就是局部少數團體的利益,對當地百姓是沒有好處的。”

雷院長強調,灘塗濕地有很多功能。首先,灘塗濕地在麵對風暴潮、海嘯時,將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圍墾後,整個泥沙動態就會打亂。其次,灘塗濕地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最近幾年黃海、渤海赤潮等的爆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灘塗濕地遭到了破壞。第三,灘塗濕地可以生產大量的貝類等特色海鮮,比如平均一公頃耕地年產小麥一般為4噸左右,那平均一公頃灘塗年產貝類可達22噸,去殼後的貝肉鮮重仍超過7噸,黃、渤海的灘塗年產貝類超過200萬噸。如果這些灘塗濕地遭到破壞,對當地百姓的生活將造成巨大的衝擊。第四,灘塗濕地是遷徙鳥類的重要棲息地,灘塗濕地的破壞將對遷徙候鳥產生巨大傷害,進而影響整個生態循環係統,如果濕地遭到破壞,很多鳥類將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