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濕地各項措施齊實施
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為履約保護濕地做了很多努力。盡管目前關於濕地保護的專項法律還沒有製定,但是關於濕地保護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中央、中辦、國務院等都發布了加強對濕地保護的規定。如今我國已經建立了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577處,其中國際重要濕地46塊,濕地公園468處,占全國自然濕地的43.5%。
我國在調查、監測濕地方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方麵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我國可以清晰地知道十年前某塊濕地如今的消失麵積,但國際上很多國家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國家甚至不知道當地濕地的消失狀況。我國目前已經做了兩次全國性的濕地資源清查。第一次起點調查麵積是100公頃,在這個基礎上對全國濕地進行清查。第二次則更加詳細,按照《濕地公約》的要求對8公頃以上的濕地進行調查。精準的調查使我國對濕地資源現狀十分清楚,可以詳實地發布目前的濕地資源狀況,並清楚的告訴各界,灘塗濕地圍墾麵積是全國濕地破壞麵積中最核心的地方,呼籲各方重點關注和保護。
在濕地保護中,運用監測技術,通過衛星、航空及其它的遙感技術等,對濕地麵積進行監測。通過衛星影像,清晰地告訴各界濕地目前的狀況。雷院長舉例說,濕地上候鳥遷徙的具體時間及動態,可以使用衛星跟蹤技術進行實時監測。隻要在它們的背上安裝一個衛星芯片,信息就可以發送到手機上,在辦公室就可以隨時知道它們的動向。前幾天,雷院長的學生就是通過這項技術,對來自內蒙的一批白枕鶴進行跟蹤時,發現其中一批白枕鶴在山東被抓,而且受傷。監測發現這批白枕鶴連續三天都在山東的一個動物園,雷院長馬上派人聯係山東林業廳,並到現場交涉,告訴他們這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天然白枕鶴之後,動物園釋放了這批被抓的白枕鶴。最後通過這項跟蹤技術,得知它們已經安全抵達鄱陽湖。這項監測技術的使用有利於隨時掌握濕地保護的最新狀況。
而為了解決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教育部的委托下,雷院長與他的專業團隊製作了關於環保專業人才的國家標準,目前已經在教育部作最後的彙總。這項國家標準包含三方麵的內容:一是什麼樣的大學可以設置相關專業並進行招生,即辦學門檻,教育部要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空間、教學質量等進行審查;二是這些專業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知識,即辦學標準,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掌握哪些具體的知識點和技術;三是用人單位的評價,培養的人才應該要經過社會檢驗,實現學有所用。未來的教學將把管、辦、用分開,新的製定標準將根據社會及國家的需要變得更加科學。
在保護濕地的過程中也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主要是需要立法,有了法律,才能得到重視,並且進行操作,破壞濕地就會受到懲罰。其次是社區共管製度,與當地老百姓建立夥伴關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像生態補償製度一樣進行環境付費,而在這方麵國外做的很好,比如在耕地上發現了多少種鳥類,就給予多少補償,非常明確地給予直接補償。第三宣傳教育,特別是要注重對遊客的解說,我們目前是隻強調硬件不強調軟件,不能隻講童話故事,而要進行科學的講解,如這隻鳥為什麼待在這裏,喜歡吃什麼東西,把道理講清楚,激發遊客保護濕地的欲望。顯然我國在這方麵的宣傳力度不夠,需要加強。
除了官方的保護政策外,雷院長認為,新聞媒體、民間誌願者及民間社團組織等也需要關注並力所能及地保護濕地。希望可以通過媒體的呼籲,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起到更好好的宣傳、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