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如何保護利用濕地
關注
作者:靳義翠
“千年前,人類為爭奪土地而戰鬥;現在,人類為獲取石油而鬥爭;而在未來,人類將為得到水源而竭盡全力。”墨西哥自然保護區全國委員會在宣傳冊上發出這樣的預言。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之一,而享有“地球之腎”美譽的濕地則是水資源的“貯存庫”和“淨化器”,可以有效貯存、滯留降水和地表徑流,並補充地下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世界各國都在竭力探尋保護利用濕地之道。
解決濕地保護和發展的矛盾
目前國際社會對濕地的保護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純保護為主的濕地原生態區運作模式,一種是偏重利用濕地風景旅遊區運作模式。相對來說,後一種模式應用得更加廣泛。
德國和西班牙兩國在解決濕地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麵積累了相關經驗。20世紀末,自然保護區旅遊活動除了帶來經濟效益外,也給自然環境和當地社會造成了各種負麵影響,尤其是生態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歐洲保護區可持續旅遊憲章》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由歐洲國家公園聯盟製定的。該憲章製定的目的就是促進旅遊企業、旅遊活動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自我約束和管理,實行可持續旅遊認證製度。保護區可持續旅遊認證一方麵使旅遊企業有了動力和壓力來提高其環境保護水平,減少旅遊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另一方麵,也喚起了旅遊者對其旅遊活動和消費行為的審視,使旅遊者在選擇旅行社、賓館、飯店和其他旅遊服務經營者時更加重視環境因素,從而直接或間接地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日本在濕地利用方麵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鑒,首先是嚴格控製遊客數量。為避免人類活動對濕地造成重大影響,一旦遊客臨近或達到事先設定人數,濕地公園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於樂。不少濕地公園裏的動物模型都是用軟木雕刻成的。這樣做既減少了製作費用,又不會傷害動物。公園還出售軟木,供遊客親手製作小動物模型;三是合理設計公園設施。北海道濕地公園為遊客設計了能看到最多景觀的路線,製定最佳觀賞時間,並提供大量資料供遊客取閱。工作人員估算遊客感覺疲憊的行走距離,恰到好處地設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遊客坐下一看,還能發現旁邊正好就有一些濕地動植物的小圖片、小資料。一趟旅行下來,遊客們玩得盡興,也學得開心。
多方麵聯動共同保護濕地資源
相當一部分濕地資源跨越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區域聯動、通力協作就成為保護濕地及其它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斑尾塍鷸的遷徙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萬隻斑尾塍鷸就要從南半球的新西蘭出發,一刻不停地飛抵北半球的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國家的灘塗。它們在這裏停歇約5周後繼續飛往美國阿拉斯加繁衍後代,之後再飛回新西蘭。這趟超過3.5萬公裏的旅程跨越了22個國家和地區,隻有這些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這趟遷徙才能順利完成。
為此,澳大利亞、日本每年都會出資召開研討會,供沿途的國家交流數據,共享資料。美國還為一些鳥裝上了價值5000美元的小型衛星跟蹤裝置,並動用了3顆衛星進行全程監測,所得數據無償提供給這22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組織。更重要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盡力保護沿途濕地,不輕易開發這些一年可能隻被小鳥使用幾周的濕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塊濕地受到破壞,這個跨越22個國家和地區的旅程就無法繼續了。
《濕地公約》開篇即明確承認季節性遷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國界,因此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呼籲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其實,不僅是鳥類的保護,在整個濕地保護的工作中,局部的合作、國際的合作都是必須的,因為濕地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資源。
歐洲自然與國家公園聯盟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成立於1973年,目前在歐洲有39個國家400個成員單位。它是推動濕地國際和區域交流合作非常典型的一個組織。其宗旨是促進自然保護地的良好管理實踐,推動管理者和專家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政府和相關機構支持保護地的目標和工作。總部設在德國雷根斯堡,2007年在布魯塞爾設立辦公室。該組織設主席和協調員,任務是與總部和各部門、各分支機構溝通交流,加強成員間聯絡,組織研討、會議和成員大會,準備項目建議,保持網絡交流等。聯盟作為各國家公園、生物圈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等保護地的一體性組織,“代表歐洲保護地的聲音”。
在德國和西班牙,公眾參與自然保護曆史悠久,有力地推動了濕地保護事業的開展。一些保護地由非政府組織管理並與公共團體和私營機構建立了夥伴關係。萊茵河賓根至愛特維爾濕地靜水區、島嶼、淺灘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德國自然保護協會(Nabu) 萊茵奧恩自然保護中心作為非政府民間組織,積極對濕地進行了保護管理。1999 年受黑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和薩爾州鳥類保護協會的委托,製訂了濕地綜合管理計劃,在鳥類監測、棲息地保護、濕地威脅因子調查、法律監督、遊客管理、環境教育、公共宣傳等方麵較好地彌補了保護管理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