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管理缺陷:兩者都存在空白和漏洞
從2007年開始,國家林業局正式組建了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還成立了由國家林業局、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6個部門組成的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國家委員會。另外近些年來,各省、自治區的林業部還出台了地方濕地保護條例,但是在管理和法律方麵依舊存在空白和漏洞。比如目前我國濕地的主管部門是林業部,但是大量的濱海灘塗濕地卻依舊歸海洋部門管理,目前林業部門根本就插不上手。在一些內陸省份,林業部門插手濕地管理也常常受到農業、環保、漁政等部門的非議和責難。
濕地退化將引發生態災難
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係統之一,被譽為“物種基因庫”。據估計,全球40%以上的物種生活在淡水濕地中。在我國3620萬公頃自然濕地中,生存著高等植物2276種、獸類31種、鳥類271種、爬行類122種、兩棲類300種、魚類1000多種;同時濕地還是碳封存的容器,固封了1/3陸地的碳,因此一旦退化將會引發一係列的生態災難。
濕地銳減危及鳥類生存:候鳥將失去暫居地
有些水鳥的繁殖或者棲息地十分有限,比如丹頂鶴,它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龍江三江平原的沼澤地或者蘆葦地裏麵,要是這些地方遭到嚴重破壞,它們就會迎來厄運。由於路途遙遠,對於多數水鳥而言,直接飛越太平洋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國漫長的海岸線灘塗濕地成了它們重要的中間停歇地。沈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研究室主任、著名鳥類與生態攝影師周海翔說,鴴鷸類水鳥基本都不會遊泳,隻能在灘塗濕地上尋找食物,如果這些灘塗濕地普遍遭到破壞,缺少食物,這些鴴鷸類水鳥的正常遷徙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濕地退化影響湖海生物:魚類從63種減到20多種
海洋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研究發現,這些年來渤海的生物種類正在大幅度減少,魚類已經從1983年的63種減少到了目前的不足30種,而且,生物群也開始出現小型化、低齡化的趨勢。近些年來在整個渤海灣已經很難形成像樣的蝦汛和魚汛,多個魚類已經瀕臨滅絕,渤海的漁業資源開始麵臨最為嚴重的危機。新疆烏倫古河的灘塗上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平均年產魚2692噸。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烏倫古湖水麵下降了5.1米,麵積縮小了83.5平方公裏。過度捕撈導致湖區魚類銳減。
濕地退化釋放溫室氣體:陸地1/3的碳或被釋放
在地球上,濕地與海洋、森林一起並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係統。由於濕地麵積減少和功能下降,一些內陸濕地喪失了淡水存蓄、調洪蓄洪的功能,加劇了水資源危機並增加了洪水災害風險。此外,濕地是地球上的碳彙中心,濕地占陸地麵積的6%,卻固定了1/3的碳元素。另一方麵,濕地中由腐爛的植物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較高。隨著濕地被破壞、急劇退化,泥土罅隙中儲藏的溫室氣體“逃逸”出來,地球變暖的速度將加快。例如紅樹林等濕地的消失,可能進一步促進氣候變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十八大”明確要求擴大濕地麵積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並明確要求擴大濕地麵積,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因此,我們應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保護濕地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共同行動,需要我們每個人切實地將中央的號召轉化為實際行動。保護濕地,不僅是一句口號,也不僅是政府和濕地保護組織的任務,而是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的點點滴滴。從減少開車出行到空調設定合適的溫度,從不亂丟垃圾到不使用農藥、化肥,從拒絕一次性餐具到減少不必要的購物,從珍惜每一滴水到節約每一張紙,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珍愛每塊濕地,植綠護綠,減少汙染,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