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在消失的濕地(1 / 2)

正在消失的濕地

關注

作者:張冰冰

2015年2月2日,人們迎來第19個“世界濕地日”, 而最新的濕地現狀調查顯示,中國濕地破壞嚴重,已經麵臨絕境。濕地退化,一部分在於自然循環的結果,而更多的是在於人們對自然肆無忌憚的揮霍。就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到“隻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們暫時是安全的。”濕地正在消失,地球開始哭泣。

中國濕地麵臨絕境

最新的濕地現狀調查顯示,中國濕地破壞嚴重,已經麵臨絕境。我國濕地麵積總量不足,濕地生態係統退化嚴重,所提供的服務功能不能滿足社會對濕地功能的多種需求。據調查,我國自然濕地麵積3620萬公頃,占國土麵積的3.77%,遠小於世界6%的平均水平。我國人均自然濕地麵積0.028公頃(按13億人口計),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濕地麵積0.213公頃(根據全球60億人口計)的13.15%,濕地麵積無論總量還是相對數量都嚴重不足。我國濕地生態係統喪失、退化嚴重,質量不斷下降。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31類天然濕地和9類人工濕地在中國均有分布。我國濕地的主要類型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海岸灘塗、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在我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而且還表現為一個地區內有多種濕地類型和一種濕地類型分布於多個地區的特點,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組合類型。

我國東部地區河流濕地多,東北部地區沼澤濕地多,而西部幹旱地區濕地明顯偏少;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青藏高原湖泊濕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幹旱地區又多為鹹水湖和鹽氣模湖;海南島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區分布著獨特的紅樹林和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人工濕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麵積高原沼澤和湖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作為敦煌的最後一道綠色屏障,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66萬公頃的區域中目前僅存11.35萬公頃濕地,且因水資源匱乏還在逐年萎縮,就在另一邊,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位於甘肅省甘南州瑪曲縣的高寒沼澤濕地,是黃河的天然蓄水池,目前瑪曲縣沙化麵積已達80萬畝,並以每年 3.1%的速度遞增,黃河沿岸已形成220公裏的沙化帶。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濕地開墾麵積達1000萬公頃,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江淮平原、成都平原,大量的水稻田變成了城市、高速公路;東北大量的濕地被開墾,變成了耕地。

濕地破壞有多方麵原因

濕地破壞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墾、引水、富營養化、汙染、過度捕撈、過度利用以及外來物種的引入,主要間接原因是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加快。這並非問題的全部,更為根本性的原因當是,濕地保護缺乏立法和製度上的保障。

農民造田耕地:僅浙江4年就造田57萬畝

早在2005年,佳木斯市審計局在進行林業專項資金審計時發現非法開墾濕地4047公頃。以浙江為例,根據《浙江省灘塗圍墾管理條例》,灘塗的宜農宜建開發被明確鼓勵。在2010年初浙江省圍墾工作會議上,當地官方這樣總結:“圍墾的貢獻在浙江是可歌可泣的。僅‘十一五’以來的4年,我省就圈圍了47萬畝……”事實上福建、江蘇等都有這樣的規定。有時甚至規定開墾一畝灘塗給予高達6000元的補助。很多地方直接把海邊的小山或者高地炸平,然後將土石填到前麵向海洋過渡的灘塗濕地上,導致漫長的海岸線上很多寬闊的灘塗濕地永久性地消失。

漁民過度捕撈:滅絕性捕撈加速灘塗生態退化

國家林業局的調查表明我國323處受監測的重要濕地中40.7%的湖泊、26.4%的海岸濕地和19.8%的沼澤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很多內陸湖泊型濕地都分塊承包給了周圍的農民,但是很多承包人在捕撈時大魚小魚一律都不放過,因為大量的小魚小蝦都被用做養貂、養貉的飼料。現在很多漁民的船越造越大漁網越來越密,將海岸灘塗相連的很多近海魚蝦都打得幹幹淨淨,因此這種破壞性的捕撈幾乎是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養殖汙染破壞:養海參用抗生素毒害其他海生物

由於沿海淡水嚴重缺乏,灘塗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灘塗成為人工養殖海參的最佳場所。由於國內海參需求旺盛,在渤海灣和黃海中國海岸線北部大量養殖海參。有數據顯示2010年對渤海灣一段40多公裏的海岸線進行海參養殖的樣本調查結果顯示,這段海岸線上有1010個海參養殖場,平均每個養殖場的麵積都在70畝上下。而海參養殖從幼苗開始到出產一直都需要用藥,對近海生態的破壞尤為嚴重,它排放的汙染物幾乎是蝦類貝類等物的數十倍,另外也把貝類等大量其他的海上生物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