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漆藝術品中的“留黑”藝術
文化心旅
作者:吳婧
[摘 要]“留黑”藝術形式是漆藝術品的重要表現手法,從古至今,漆都與“黑”有著密切的聯係,從最初采割完沉澱的黑漆色澤到髹塗漆藝術品後的漆黑神韻,漆將它的“黑韻”品性完美地留在藝術作品中。“留黑”藝術形式將漆的天然屬性和藝術手法糅合在一起,創作出了經典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漆藝術品 “留黑” 漆韻 藝術形式 表現手法
漆藝術作品除了色漆或鑲嵌之外,或多或少都會在色漆鑲嵌未到之處留下些許黑地,我們稱之為“留黑”。“留黑”在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它是藝術家們在構建漆藝術品時的精心安排,也是構成漆藝術品的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從最根本上體現了漆藝術作品中“漆黑”的美學形式,以及黑漆的溫婉、質樸和靈動的氣息。從遠古漆器到現代漆畫,時至今日,藝術家們仍在從不同角度和各自的理解來闡釋漆作品中的“留黑”形式,並用黑漆將漆韻發揮到了極致。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麵來分析漆藝術品的“留黑”藝術。
一、 漆藝術品中“留黑”所用黑漆語言
漆藝術品“留黑”也是留黑地的意思。黑漆髹從古至今都是藝術家們最常用的技法之一,黑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最黑的黑。黑漆的美不光光是因為它的黑,更是它經過拋光後所產生的那種深沉、含蓄、柔和的光澤。漆在《周禮》賈注中說:古代,“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由此可見,漆自古與黑相偕。黑漆,漆黑也,可謂黑的深沉,黑到極致。我們這裏講的漆,所指的是天然漆,也稱為大漆,是直接從漆樹上采割下來的樹的汁液,而非現代的化學漆。大漆中的黑漆又稱玄漆、烏漆,在古代器物使用中最為廣泛。從兵器到日常用品均髹以黑漆,更有《元史》中祭祀誌雲:“匱趺並用玄漆。”說的是凡是棺木,也全部髹以黑漆,由此種種現象都呈現出了黑漆在漆藝作品中的重要性。黑漆黑到極致,卻又溫潤如玉。《事林廣記》雲:“畫匣外漆以黑光。”說的是古人的畫匣也髹以黑漆,黑光指的是上黑透明漆不打磨後的光澤,色澤如墨玉,溫婉、質樸,瑩潤可人,同時又不乏靈動氣息。
黑漆的神秘、空靈、堅韌、含蓄、溫婉、質樸是它恒久不變的氣質內涵,黑漆的堅韌、含蓄、溫婉、質樸又好比是中國的性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氣度,不驕不躁,溫文爾雅,溫和中透露出堅毅。黑漆製作的器物透露給人的是生命的氣息,它的色澤光彩奪目,透過黑色仿佛看到璀璨的五彩,依著這些氣質,漆藝術品通常都用黑漆做底,在嚐試用其他色漆製作地板後,依然是黑漆的地板更加的耐人尋味。黑漆的深沉、穩重、質樸、端莊的本質是其他色漆無法取代的,就像人漆黑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的繽紛光彩,是活生生的生命氣息。
當我們在黑漆的地板上製作漆器或漆畫時,會為畫麵留下一絲生動的氣息。戰國時期漆器裝飾大量運用的是漆畫,色彩以黑、紅最多,絕大多數戰國漆器都是在黑色底子上描繪紅色花紋。 因此黑色漆器是最具漆韻,它特有的氣息完美地詮釋了漆的氣質和內涵,在色彩斑斕的漆藝術品中,“留黑”包容了一切色彩,也賦予了漆藝術品曆久彌新的藝術生命。
二、 漆藝術品中“留黑”所用繪畫語言形式
漆藝術品所用語言形式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單純黑漆髹、朱漆髹到玉石珠寶鑲嵌,現代漆器、漆畫的起皺、綜合材料鑲嵌,這種語言形式為漆藝術品增添了無限的魅力。這些語言形式中有一種形式是永遠無法取代,並至今仍舊占主導地位的,那就是漆藝的“留黑”形式。從色彩學角度,我們看到黑色的包容性,它與素白相配醒目又素雅,與彩色相配更加的絢麗,黑漆在漆藝術品形式中可與素白蛋殼鑲嵌,也可與色漆搭配,甚至與色彩絢麗斑斕的螺鈿、貴重的玉石、金銀等金屬鑲嵌搭配,從而產生無窮的魅力。
(一)、漆藝術品中“留黑”與蛋殼白鑲嵌
漆藝術品中的“留黑”藝術就好比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吳冠中先生曾經說:“素白的宣紙和墨黑的漆都是極美”,黑漆底正好就仿佛是素白的宣紙,國畫中的筆墨濃淡在白宣上宣泄出的情懷正好就好比白色在黑漆底上流淌氣息。大漆的性質決定了它無法調配出高純度的白色,藝術家們的智慧帶給了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廉價的蛋殼給予了漆器新的活力。黑漆底上鑲嵌出的白色蛋殼受到壓力會產生美妙的裂紋和肌理,虛實濃淡中將國畫講究的黑白虛實關係演繹得淋漓盡致,正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惟妙惟肖。黑白本就是對立體,在蛋殼白彌補漆色的缺憾後,黑漆底嵌白後為畫麵留下了黑地,形式美的對比與統一在畫麵中很好地被體現,“留黑”將白襯托得生動而突出,在黑白的對比下,黑漆的沉穩和諧了蛋殼白的刺目和輕佻,將畫麵變大氣、莊重。喬十光先生對自己的漆畫《魚米之鄉》(圖①)中的“留黑”自解中提到:國畫中,隻畫魚兒不畫水,水中自有波濤,是充分利用了白。而漆畫則是充分利用了黑。國畫中講究“計白當黑”,漆畫留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漆藝術中的黑地是“畫外之畫”,正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相照,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