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至此讀《隨筆集》
品質生活
作者:王笑紅
麵試結束後,我沿著蘇州河邊上石板夾著磚塊的小道走了好幾圈,看著老師家以及其他各幢小洋房的外牆上爬滿了蔓藤,心想,這些建築置身於上海這座喧鬧的大城市之中,顯得那麼寧靜,那麼高貴典雅,以前都是在小說電影裏才能看得到的場景,離自己從小一直生活的農村環境是那麼遙遠,而現在卻是這麼近,就在眼前,自己再往前跨上一小步,就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是夢境還是現實呢?——何勤華
《隨筆集》
何勤華 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何勤華,1955年生於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校長。
中國人的信仰
作者:葛蘭言(法)
譯者:汪潤
出版:哈爾濱出版社
探討中國人的信仰,是一個大課題。如何評價傳統意義上中國人的信仰特征,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葛蘭言有他的觀點:在宗教信仰方麵,他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宗教的複興能夠顛覆中國的古老信仰。中國人采取的是一種迷信的實證主義,即接受所有宗教形式中他們認為可能有效的方麵,並在某種程度上加以運用。除增加了神靈的數量外,它們增加的僅僅是對教義的漠不關心。所以,我們就很能理解,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可以去道觀求真人保佑,也可以到教堂求上帝庇護,也可以去佛堂求升官發財。但是,葛蘭言在本書的最後強調,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關心的還是傳統。
信仰、道德和教育:
規範哲學的考察
作者:沃夫岡·布雷欽卡(德)
譯者:彭正梅 張坤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沃夫岡·布雷欽卡通過對宗教教育、世界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分析,從規範的角度上探討了歐洲一些具體國家的信仰教育實踐。其中,區分了宗教信仰和世界觀信仰,使得我們對信仰的認識更加清晰和全麵。我們可以對先驗或超驗的宗教進行虔誠的信仰,我們也可以通過理性的認識,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信仰。持批判理性主義立場的布雷欽卡,在對規範哲學的教育探討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即共同理想不僅紮根於知識和認識,還紮根於非理性主義的價值體驗。
“做夢,人類進步的開始!”他的《隨筆集》以這樣一句話開始了。
他於1955年出生於上海市川沙縣王港鄉何家宅。他說:“我的少年時代,也是一個做夢的時代……夢幻盡管夢幻,現實終究是現實。我的少年時代,實際上是在窮困、平淡和瘋玩中度過的。”
“文化大革命”爆發時,他在唐鎮中心小學讀小學四年級,當時造反派問他,外公外婆家是否藏有金銀財寶,單純的他坦承外公家裏的確有十幾塊銀元,導致外公外婆遭到批鬥。外公胸前被掛上一塊黑板,上麵寫著“嚴順奎必須老實交代”,這件事給年幼的他良心上造成了很大的刺激,也讓他在學校備受歧視。那時就連學校邊上的教堂也變成了批鬥老師和幹部們的場所,批鬥會上所見到的悲慘場景讓他認識到人性中惡的一麵。“文革”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和生活秩序,摧毀了原有的製度和價值理念,而且扭曲了人們的心靈。
1971年中學畢業後,他回到生產隊裏務農,身體羸弱的他不得不從事苦役般的體力勞動,那是一種超出體力極限的勞動,每年冬天的挖河更是到了令人恐懼的地步。很多年後,當他向女兒講起這段經曆時,女兒問他為什麼必須要去挖河,他回答道,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是人民公社這個集體組織中的一員,其人身是不自由的,如果你不服從安排,被開除出生產隊,那生活的一切就沒了依托。而這種情況現在的孩子們無論如何是不能真切體會的了。
他不到二十歲就擔任了大隊政宣委員和治保主任,負責處理基層的一些糾紛和案件。“法律是關於善良與公正的藝術”,盡管當時的他還不知道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的這句名言,但他已憑著本能去依據這個準則來處理問題,凡事以當事人的利益和前途為重。
從初中畢業失學到1978年2月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他在農村勞動了六年半,在這段時間裏,他牢記一位恩師的囑咐,哪怕勞動再苦再累,也堅持自學。他把讀書當做生活中最大的樂趣,讀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書籍,既有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的著作,也有哲學經濟學曆史學書籍,還有中學教材和《青春之歌》等小說。在讀書中,他忘卻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帶給他的艱辛和痛苦,忘卻了人際關係的複雜,還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惱,讀書也讓他看到在狹小的農村勞動生活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