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情至此讀《隨筆集》(2 / 2)

農村的這段經曆對一個人來說在當時肯定是苦不堪言的,但從另一方麵也為未來的人生道路準備了豐厚的滋養。“機會隻垂青有準備的人。”1977年在國家恢複高考時,持之以恒的自學顯出了效果,他順利考上了北大,雖然這並不是他當初所能預料到的收獲。所以,當學生們如今請他寫些勉勵之語時,他總是會寫下“天道酬勤”等。

1978年2月28日,他坐了28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大學,與來自四麵八方的同學一起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後來他撰文深情回憶“北大法律係77級——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在這裏,他遇到了那麼多令他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恩師,他把自己日後在專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歸功於他們的提攜和鼓勵,比如鼓勵他堅持自己論文立場、但也批評他文章段落之間邏輯不夠緊密的李誌敏老師;講課時激情澎湃、才華橫溢的孫國華老師;深入淺出、論證嚴謹、說話平和的蒲堅老師;儒雅清高、專注於學問而又耐心釋疑解惑的沈宗靈老師;在這裏,他遇到了日後成為終生摯友的同學,他們和他一樣珍惜得來不易的求學機會,刻苦學習,以此彌補被時代耽誤了的光陰。他們在生活中彼此照顧,在學問上相互砥礪。同學直言不諱地指出他文章中的缺陷,他聽到批評意見後,並未感到沮喪,而是予以虛心接受。

本科畢業後他回到上海,跟隨徐軼民老師讀研,徐老師在專業訓練和外語上嚴格要求,為的是讓學生們在以後的教學和科研方麵走在同齡人前麵。徐老師在閑談中希望他做一個有心人,記錄下所參加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的點點滴滴,於是,就有了他在“法史三十年記憶”這一部分對法律史學科前輩和同輩學者為人為學的介紹,清晰地展現出一個學科薪火相傳的發展史。

不久前,我在新浪微博看到一名華政的學生發布了其在地鐵九號線上偷偷拍下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正是他,他正在認真讀著一本書。少年時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死”之後,內心產生的恐懼感讓他督促自己始終不敢懈怠,一直保持勤奮學習的勁頭,希望在死之前,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件做完。他就是我的導師何勤華教授。我是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若非老師不斷督促、耳提麵命,工作的繁瑣讓我差一點想放棄論文的寫作。後來我將初稿交給何老師後,僅過了幾天,他就交還給我,在上麵一一批注了錯別字和不合乎寫作規範之處,我既感動又羞愧。此刻讀《隨筆集》,我明白了他這樣做的緣由,因為他的老師正是這樣對待他的。也許我這一生都沒有機會專門從事學術研究了,但老師的言傳身教一樣讓我受用無窮,無論在為人處事上,還是在日常工作上,一個人都應該努力盡到自己的本分,善良地對待他人,做更好的自己。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不同的際遇和掙紮,他用樸實的文字寫下奮鬥和求索的曆程,以及他生命中的“這些人,那些事”,讓我們得以了解一位法學家和教育家的“法律人生”,讓我們回憶起我們曾經的夢想。

欄目主持人:黃靈

《隨筆集》以平實溫和的文風敘述了作者人生曆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字裏行間充滿著深刻的曆史自覺與深沉的人文情懷。作者“筆端常帶有感情”,興之所至,娓娓道來,在跳躍與遊散的微觀敘事間,在鴻爪雪泥的肖像速寫中,生動地燭照了新中國法製史宏大畫卷的細部,令閱者感喟與快意兼之,具有較高的法製史料價值。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 張海斌

讀何先生的回憶錄,就像是看電影《阿甘正傳》一樣,勵誌隻是表象,它透露出的曆史細節和典故,才是最吸引人的。看過,我就再也不會忘記。何先生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激勵著我虔誠地從事外國法的翻譯工作。我佩服先生驚人的記憶力、豐富的人生履曆和充沛的精力。他的偉大,就在於帶給學生心靈上那種永恒的影響。

—— 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 屈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