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歲老人的“潛伏”人生(1 / 3)

百歲老人的“潛伏”人生

人與事

作者:朱文楚

電視連續劇《潛伏》征服了多少現代人!但那是文藝作品,英雄的典型性格可以在典型環境中加以塑造,故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這裏筆者推出一位現年已102歲、臥底敵營十年的中共特工王黎夫。

電視連續劇《潛伏》征服了多少現代人!但那是文藝作品,英雄的典型性格可以在典型環境中加以塑造,故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這裏筆者推出一位現年已102歲……臥底敵營十年的中共特工。金秋之季,筆者三探西湖深處的浙江醫院高幹療養區,采訪了在那裏安度晚年的原浙江省人民政府代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外事辦公室主任王黎夫老先生。

“愛英哎,取一本我的畫冊,送給朱先生!”富有磁性又飽蘊情意的喚妻聲,竟出自這位坐在輪椅裏的期頤老人,他的夫人現年60歲,是一位老紅軍的女兒。

新鄉,尋找黨組織成朱瑞學生

1930年5月,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在豫東蘭封展開中原大戰。這年8月,在北平北師大校園,激進學生、群眾集會,響應南方紅三軍團攻占長沙、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省或幾省取得革命勝利的號召,舉起了“鐮刀斧頭”的小紅旗,朝新華門南街開始遊行。此時,在北大、北師大、輔仁大學旁聽的熱血青年王黎夫,也加入了示威潮流,結果被閻錫山的北平市“國民政府”逮捕。當時被捕者有70多人,後因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學良節製東北、華北,行營入駐北平,他們被釋放了。

“在獄中,我遇到了與我同年、同在輔仁大學聽課的白堅,抗戰時他是八路軍三五九旅副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是一機部副部長。獄友中還有北大、北師大、朝陽大學的老師範文瀾先生。我的同誌潘訓(即潘漠華)也在獄中,他是浙江人,‘湖畔詩社’創始人,在上海參加‘中國左聯’後,來北平籌建‘北方左聯’。出獄後,我追隨他搞左聯活動。1932年我回新鄉過完春節,返北平,而他在天津被捕後光榮犧牲了。”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共同抗日。王黎夫由家鄉奔河南省會開封,因為失去了黨的組織關係,就參加一些自發性的抗日救亡活動。適逢毛澤東的聯絡秘書周小舟由延安往返太原,做閻錫山的統戰工作,途經開封時與其邂逅。王、周在“一二·九”運動中相識,如今周就向王指點,要真正抗日,就到延安去找黨中央。隨後不久,王黎夫在新鄉邀約了兩人,西行到西安,找到了七賢莊的八路軍辦事處。

“我們在辦事處遇到剛到延安不久的胡喬木。他與我們年紀一樣,才華橫溢,是青年訓練班的副主任。我們說明來意後,他就隨手給延安方麵寫了封介紹信。於是我們乘上八路軍的貨車北行膚施(延安)了。哪曉得才走到涇水畔的雲陽,一處國民黨與共產黨雙方勢力接交的關卡,就被八路軍方麵勸阻了。他們再三說,日寇正在大舉沿平漢線南下,中原向是逐鹿之地,豫北是門戶,已成危亡之地,那裏正需要像你這樣有地位、有知識的青年組織抗日救亡,雲雲。我一下聯想到自己的大地主家庭背景,也可稱新鄉一霸。但怎麼啦,我18歲參加共產黨,這是我的信仰!這裏拗不過他們,我隻好折回,到了東邊的三原。”

在渭北名邑三原,王黎夫發現職業革命工作者魏恩民(即魏文伯)在三原中學教書。多次出入敵人監獄的魏文伯,曾是中共北平市委秘書長,當然知曉王黎夫身份,但在五方雜厝的三原潛伏,開展地下工作,紀律不允許他多言,既然黨組織希望王黎夫返鄉工作,他就給了十塊大洋,充作回鄉旅費,勸他回鄉,一樣是抗日救亡。但這顆種子,他銘記在心了。

王黎夫回到新鄉後,在地方上算得是一個人物,很快就接任《豫北日報》編輯姚雪垠職,主編副刊,同時在民眾團體“豫北動員委員會”做宣傳員,十分活躍。但為找不到黨,一腔愛國熱血無處可灑而苦惱,暫住城廂一家招待所客房。不久,一位不速之客也住進這間客房。他西裝革履,皮鞋鋥亮,拎著隻時髦小皮箱,自稱叫王百評,是來新鄉找一位未曾謀麵的朋友的。這樣,他倆一住就兩個星期,無多交談。其間,國民黨軍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進駐豫北要地新鄉,司令長官是兼任河南省長的程潛將軍,代表其在豫北活動的是他的舊屬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代主任,時任長官部少將秘書長兼政訓處長李世璋,一位擁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雙重身份的反蔣活動家。有一天,王百評靠在床上,兩眼直愣,輕輕歎了口氣。王黎夫主動但又謹慎探問。王答:“我在找一個人,但一直沒有找到,難呀!”